http://www.hangqichache.cn 2011-06-17 11:20 全景網 【字號:大 中 小】
外國人胡言亂語:中國通脹面臨失控 史蒂芬·羅奇(資料圖)
通貨膨脹困擾著中國經濟,世界經濟整體疲弱,西方許多人都在討論中國經濟是否會“硬著陸”,但中國硬著陸的可能性很小,當務之急是如何有效地控制通脹。世界經濟仍然前景堪憂。
摩根士丹利亞洲非執行主席史蒂芬·羅奇日前接受了包括《第一財經日報》在內的媒體采訪,表達了上述觀點。羅奇還對中國向消費驅動型經濟結構轉型的戰略表示了充分的信心。“這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中國在過去的30多年中已經達成了太多不容易的事情。而且,中國也有足以執行這一戰略的體系。現在正是時候了。”
“軟著陸”取決于通脹控制
隨著央行利率一再上調,銀根緊縮讓一部分中小企業直呼資金面緊張,從而引發企業經營困境。對此爭議,羅奇卻表示:“中國還應采取更為嚴厲的貨幣緊縮政策。”
“這是任何國家在采取緊縮貨幣政策時都必然會面臨的一個問題。”羅奇說,目前來看,大企業獲取信貸支持還是相對比較容易。那些對國家的創新和活力都至關重要的中小企業在這方面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但這并不是可以在整個國家的層面上放松貨幣政策的理由。
羅奇分析稱,中國目前已經采取了四種措施來解決通脹問題,包括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人民幣升值、在農業領域實施去瓶頸化以及上調利率。雖然中國通過一些對市場的管理和控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食品的價格增長,但中國的通脹問題實際上已經波及到了許多別的行業。
“相應地,中國也需要采取更加嚴厲、更加廣泛的緊縮貨幣政策。”羅奇分析道,如果目前中國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調整為6.3%,只比最近一個月公布的5.5%的CPI高出0.8個百分點。在他看來,這個利率標準對于抑制信貸過快增長并不足夠高,2%至2.5%的實際利率也許是一個更為合理的水平。
是否能有效控制通脹已經成為判斷中國經濟能否“軟著陸”的一個重要依據。羅奇此前撰寫的一篇文章中也指出周期性通脹風險與促進消費增長導向之間的迫切矛盾:“如果對通貨膨脹失去控制力,那就有可能出現工資及價格螺旋上升的堪憂局面。早在20世紀70年代,這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對發達國家的破壞性就已經被證明了。”
羅奇認為,最大的風險在于,中國寧愿妥協也不愿冒險犯錯,使通脹失去控制。從歷史角度來看,高通脹率一直是中國經濟極大的不穩定因素。倘若中國通貨膨脹的情況持續惡化,而中國政府不能在未來幾個月中采取果斷的措施,到那個時候,將會需要一輪更痛苦的貨幣緊縮調控才能夠控制住價格持續上漲的壓力。如果通過這種更加痛苦的緊縮政策進行調控,中國經濟“硬著陸”的風險必然會大幅提高。
全球經濟仍然脆弱
說到依舊烽煙四起的全球“后危機”時代,羅奇表示,全球經濟至今仍然處于十分脆弱和虛弱的狀態。在度過2008到2009年給經濟帶來極大破壞的危機之后,全球經濟復蘇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以美國而言,也許會有1/3的時間再度陷入衰退。最大的風險在于,構成這個國家經濟總量70%的國內居民消費,目前陷入了史無前例的低潮。”在羅奇看來,過度負債、不足夠的儲蓄、創紀錄的低就業率、有限的收入水平增加等因素都將美國的國內消費推入低谷。這些將為美國步出衰退期帶來很多困難。
在全球宏觀經濟形勢走弱的背景下,那些即使在危機后迅速恢復增長的新興經濟體,也將面臨新的挑戰。“發達國家經濟形勢的走弱,將使新興經濟體出口對經濟的貢獻率下降。因此,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當務之急就是降低對外部經濟的依賴,盡快轉向通過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新結構。”羅奇說。
即使結構轉型會帶來GDP增長放緩,服務產業發展還將產生大量新的崗位,對社會穩定也將大有好處。羅奇認為,以發展來解決問題,仍將是中國在未來的持續性策略。
來源: 全景網 編輯: 宋冰 田享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