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angqichache.cn?? 2022-01-19 14:09 ??來源 綜合新京報
2022年1月15日,海淀區報告了北京首例本土奧密克戎病例。北京病例母親提供陽性快件線索,1月17日,疾控部門公布了溯源進展,確實和來自加拿大的快件有關。
加拿大快件寄到中國,還能通過物傳人感染新冠奧密克戎,可以聯想,加拿大那些地方新冠病毒如何的恐怖密集,美洲任何角落任何物件上都有新冠病毒。
網友想象:美國和加拿大到處是新冠病毒。
“物傳人”雖在專業角度成立,但多與冷鏈相關,如2020年在青島發生的疫情中,發現了冷鏈貨物上的活病毒,成為“物可傳人”的有力證據。但非冷鏈的普通快件傳染給人,目前尚無實例。
溯源者為何將目光鎖定物品?又如何分辨“物傳人”和“病例污染物品”?1月18日,海淀區疾控中心主任江初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揭秘此次溯源。
首發病例母親提供陽性快件線索
問:市疾控通報陽性快件的溯源情況時,外界還是比較意外的。一般溯源更傾向于從人身上去找,此次如何關注到快件?
答:這件事其實不是從病例嘴里說出來的。流調過程中,我們曾詢問病例是否接觸過境外人員或高風險人群,她很肯定地說沒有。但是她的母親很警覺,說她曾拿過國外的郵件,這為我們提供了線索。
從我們普遍的認知來說,物傳人概率并不高。但是市疾控的專家很敏感,給了我們指導,非常堅決地說要追溯,我們就進一步針對物品進行溯源。這是第一個關鍵環節。
一般的快件,拆完了也就扔了,不會保存。病例所在的單位卻把東西保存得很好,并且按照日期編碼,放得整整齊齊,雖然郵件量很大,但沒有亂成一堆,因此我們很快找到了原件。這是第二個關鍵環節。
這個郵件放的時間比較久,檢測的時候還是測出了病毒,這是第三。隨后,從同來源的其他郵件中,又查出了類似的病毒,而且跟加拿大、美國方向的變異株高度同源。這是第四個關鍵環節。
這一溯源過程,但凡中間差了一環,線索就斷掉了,后續可能要無休止地搜索。
問:物傳人既往有一些研究證據,但一般是冷鏈傳播,非冷鏈的普通快遞還沒有實例,病毒在常溫環境下存活力也有限。此次的溯源推論,有培養到活病毒或對病毒做基因測序嗎?是如何成立的?
答:普通快件傳人的確沒怎么聽說過。冷鏈能實現傳播,是因為一般冷庫里溫度一變化,風機就啟動,造成很大氣流,保存在低溫下的病毒被吹起來,形成氣溶膠,量很大的情況下,就可能造成感染。
基因測序肯定是要做的。但病毒只有在生物體內才能大量復制,在環境中無法繁殖,只會衰減。病毒量低的情況下,測序的效果未必好,這是其一。其二,即便測序結果出來,可以進行比對,還要解答一個最關鍵的因果問題:到底是郵件上的病毒造成人感染,還是人感染后污染了郵件。前者的概率很低,后者卻很容易。
怎么區分先后,推理邏輯是這樣的:人、曾接觸到的物品都發現病毒,兩者幾乎肯定存在關聯;郵件從哪里發來的?同一來源不會只有這一封,在同一地區發來的其他國際郵件里,我們又測出類似的病毒,這說明是郵件“感染”在前。
此外,根據病例體內檢出的變異株測序,分析國內的數據庫,都對不上,病例又沒有接觸過境外或高風險人群,物傳人的概率就更高了;郵件發來地區所流行的毒株,和病例體內檢出的毒株序列高度一致,這又進一步提示了源頭,最終形成了疾控部門的溯源推論。
問:物體表面病毒量相對比較低,病毒容易失活,非冷鏈快件傳人可能是怎么發生的?
答:我們分析,也許是在一種特殊的情況下發生的。比如,是否有較大的污染源,造成郵件嚴重污染,運輸中密封得很好,又正值冬天,溫度有利于病毒存活。另一方面,日常室內收快件,很少有人會戴口罩、特別注意手衛生,可能病例在拆郵件的過程中沒有洗手和戴口罩,最終被感染。
問:我們以后還能怎么“直視”快件?
答:需要提高警惕,也沒有必要太恐慌。即便出現個例,這個概率還是很小的。盡量少收高風險地區的快件,取件拆件過程中做好自我防護,出現可疑癥狀及時正確就醫即可。但衛生習慣說來簡單,真的落實到日常生活,還需要加把勁。
希望這起奧密克戎疫情在未來一周左右得到明顯控制
問:疫情溯源還會繼續嗎?還是告一段落了?
答:我們對國際郵件還會進一步追蹤,這一批郵件可能發散到了幾十個點位,我們要進行檢測,如果找到更多樣本,可以進行統計學分析,概率會更大;同時也要對人員進行管理,避免類似情況再發生。
問:18日公布的一個新增病例,不在密接管控中,這是什么情況?
答:這個病例,作為高風險人群居家隔離,屬于非直接接觸的感染。
所謂密接者,是指和感染者同吃同住、共同生活、近距離接觸,尤其在發病的時候見面、握手、吃飯。
這兩個人沒有見面,但后者去過前者的辦公室,冬天室內保溫,通風不是特別好,可能就造成了間接感染。
此外,這和奧密克戎的特性可能也有關系。奧密克戎在上呼吸道繁殖較多,人通過呼吸、說話、咳嗽,更容易排出病毒,造成氣溶膠傳播。
問:首次和奧密克戎交手,還發現它的哪些特點?
答:病毒的存活力和傳播力確實超出了認知。此外,奧密克戎的潛伏期也短了不少。一般的新冠病毒潛伏期為7天左右,最長的可以達到14天,此次的首發病例潛伏期只有3天左右。
問:防控策略要變化嗎?
答:防控的策略就是要快,盡快流調、查出傳播鏈,對于密接、高風險人群、風險點盡快控制;對于溯源、風險人群時間的劃分,也要調整,可能會比較短。
總的來說,對于奧密克戎,專業部門肯定要不斷追蹤研究,為防控策略和手段提供更多依據。
問:海淀這次疫情的管控程度如何?
答:剛開始由于傳播鏈不清楚,管控的范圍相對比較大,通過較大規模的核酸檢測,對病例涉及的軌跡、場所都進行了排查;通過流調、基因測序,很快鎖定了傳播方向,傳播鏈清楚,后期新發病例接觸發病等情況都復核常規特征,就能更精準地劃定密接和點位,進行相應管控,減少對生活造成的不便和社會資源浪費,效率和效果就非常明顯了。
非冷鏈物傳人第一次見,奧密克戎也是頭一回交手,我們非常小心謹慎,管控范圍還是適當擴大了一些,核酸檢測的人群,一部分是為了溯源,一部分也是摸排人群的風險。
問:如何研判這起疫情的態勢?
答:按照現在的情況應該是可控的,也希望在未來一周左右得到明顯控制。
一般來說,處理疫情時,疾控系統24小時左右摸出最大風險、查明線索,后期工作就好做;頭24小時查不明白,后期可能意味著巨量的工作,溯源如同大海撈針。前期流調非常重要。
這次能迅速控制,是在市疾控的指導和幫助下,以及各區疾控中心通力的合作支援中完成的。
問:下一步疫情防控還有哪些工作?
答:我們已經通知了一些社區,要加強對癥狀的監測,出現癥狀一定要及時報告,社區根據情況會向市民提供核酸檢測或者防控指導。冬季是呼吸道疾病高發季,對于聚集、聚會、大型活動,還是要有一定的控制。從屬地管理者來說,要做好隨時應對的準備;市民已經很配合我們的工作,希望大家進一步加強自我保護,減少聚集,及時接種新冠疫苗。
編輯: 記者 戴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