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6-05 21:01?來源 南方網
高考狀元縣 苦讀,只有苦讀!
2010年5月30日,從早上開始,淅淅瀝瀝的小雨籠罩著會寧縣城,對于十年九旱的會寧來說,下雨總是件讓人愉快的事情。9點剛過,距離會寧二中不遠的水房門口接水的人們排起了長隊。看守水房的李彩虹52歲,在這里已居住了二十年,她幾乎認識附近的每一個人。因為方圓幾里之內只有這個供水點,上千家庭的用水全賴于此。一桶25升的水售價1角,每天,李彩虹的抽屜里都放滿了一角紙幣。水房不大,只有四五平米,除了兩條粗黑的水管,還擺滿了各種蔬菜。李彩虹每天站在窗口,開關水龍頭的動作要重復幾千次,還時不時停下來稱量找錢。有時候忙不過來了,她就會拉開抽屜任由大家找取。就是靠這間小小的水房,李彩虹供著兒子在南昌上完大學,但談起這些她還是頗有怨言,“辛辛苦苦那么多年,卻在廣州一家加油站工作,每月1500塊,你說,能吃飽不?干那樣的活,還上個大學干啥嘛。”
李彩虹的抱怨似乎沒人在意,那些還在為孩子準備高考的家長們大多會將此看作是運氣不濟,他們更在意的是眼前。每天打水是家長們社交聚會的時間,孩子的成績是每個人臉上的晴雨表,家長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議論上一會再慢慢散去。
水房對面幾間簇新的瓦房已經到了收尾階段,50歲的樊興荷沒心情也沒時間談論這些。她是建筑隊里兩個女人之一,紅頭巾、滿身泥點看上去分外顯眼。她的家在150公里外的草灘鄉,有五六畝薄地,由丈夫耕種,自己跟著工程隊干到哪里住到哪里,每天工作10小時,收入30塊。就是靠這點收入,供養四個正在上學的孩子。老大在重慶理工大學,今年大四,考上研究生卻迫于生計不得不放棄;二女兒本來在會寧二中讀高三,馬上就高考了,但神經衰弱帶來的劇烈頭痛讓她不得不休學回老家休養;而老三和老四也還在讀高一。巨大的壓力讓樊興荷只能像男人一樣日夜勞作,不敢有絲毫懈怠。
像樊興荷這樣的故事在會寧俯拾皆是。
漢岔鄉45歲的婦女陳艷梅來會寧陪讀已有六年,丈夫在蘭州打工,每月1200元左右的收入不足以供給孩子生活和上學,不得已,陳艷梅在縣城里四處找工作,但因為要兼顧孩子一日三餐,很多活計她都做不了。通過朋友介紹,她找到一家毛毯廠,因為是計件工資,工作時間相對自由,這里也成了很多陪讀母親的工作首選。
對于這個完全因教育而興旺的縣城來說,學校的作息時間就是整個縣城的作息時間,上課時間門可羅雀,一到下課便車水馬龍,身著校服的孩子擁塞了所有道路。而家長們只有在上課的間隙洗衣、買菜、做飯、工作和閑聊。
上午11點,陳艷梅就離開工廠,買完菜就匆匆往家趕,走過學校門口時她也沒忘跟門邊補鞋的梅旦打個招呼。她們叫不出對方的名字,但多年相似的經歷讓她們成了同路的故人。梅旦笑稱自己是縣城里唯一定居的藏人。13年前,她跟隨丈夫梁啟明來到縣城并在二中門口租了間房子開始了陪讀生涯。“其實一開始也不知道能待這么久,出來的時候拉了4000塊錢的賬,家里還留了口糧,心想不行就還回去。”如今大兒子考上了西北民族大學,二女兒也馬上中考,成績相當不錯,很有希望考上最好的會寧二中。梅旦的丈夫梁啟明在縣城工地打零工,晚上還幫人通下水道。脊椎在一次事故中被撞裂,只要有時間他都要在床上躺著。他給自己的定義是“難民”,然而,“我們雖然是難民,是社會最底層的,但我們的娃娃卻上了縣城最好的學校,還考上大學,我很滿足。我們苦一下不要緊,不要讓娃娃再像我們一樣苦。”
梁啟明的話幾乎代表了會寧縣城所有家長們的心聲。為了孩子能考上大學,他們不惜離鄉背井,將地里的糧食、打工所得、牲口房屋,乃至自己的年華,統統押作賭注,蝸居在會寧縣城四壁斑駁的角落里,夢想著光明美好的未來。
編輯: 圖文/郭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