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6-10 07:29?來源 未知
辛鳴: 就像你剛才開始說的,我們過去20多年前,我們只有高考這么一條路,只有千軍萬馬去擠高考這個獨木橋。但隨著現在社會的發展,我們的學生不僅可以在國內高考,還可以到國際上的大學去。而且尤其重要的是,我們剛才看到,有很多優秀的學生,優秀的學生當然希望上優秀的大學。 主持人: 但是現在恰恰是這些優秀的學生,很多人都覺得,我們辛辛苦苦培養了十幾年,這么優秀的學生,一轉眼就到國外上大學了,這是不是我們人才的流失? 辛鳴: 到國外上大學叫“留學”,留學不等于人才的流失。 主持人: 但剛才我們從短片里看到一個數字,改革開放這30多年以來,我們出去了一百零幾萬優秀的學子,都是最頂尖的優秀學子,結果到現在才回來27.5萬。 辛鳴: 這個數據是真實的,但是我們如何來看待這個數據,應該要加以分析。 主持人: 您怎么看這個數據? 辛鳴: 我們過去總認為人才是,我只要在你這個地方待著,在你這個地方有身份、有編制、有崗位,我才叫為你服務,才叫人盡其才。 主持人: 在我身邊叫為我服務。 辛鳴: 對。其實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越來越看到,人才應該是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也就是說,只要你真正有舞臺、有平臺,愿意為中國社會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哪怕你在大洋彼岸,同樣也可以為中國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現代科技具備這樣的條件。所以說,我們要轉變觀念,不要以為留在海外的人才都是流失了,或者說只要在海外待著,就不能為中國社會的發展做貢獻了。 主持人: 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假如把這些優秀的高考考生比作優秀的商品的話,現在是國外的大學在爭搶我們最好的商品,為什么我們自己不能留下這些最好的商品? 辛鳴: 這個話我們應該分成兩方面說。我們也希望培養這些優秀的學生,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隨著經濟的全球化,我們也可以讓國際教育資源來培養我們這些優秀的學生,我們要記住,他們現在是人才,但是更準確的說,他們叫“人才的前期”,他們還需要進一步的培養,這個培養過程,如果讓他們接受了國際視野的培養,或者是國際上更好大學對他們的培養,那他們就能成長為更好的人才,更好的人才將來不是同樣能為我們中國的社會發展做貢獻嗎?所以,我們不要考慮這個人才是誰培養的,而要考慮這個人才將來能為誰服務。 主持人: 您是站得高、看得遠,但是對于這些最優秀的高中學生,他們選擇去國外讀大學的話,對于我們的高校來說是不是一種損失? 辛鳴: 應該說給了我們高校一種壓力和動力,高校應該想一想,我們為什么不能像國外的一些一流大學那樣,吸引我們中國一流的高中生。我們應該實事求是承認,現在有很多國外大學,在吸引這些高端高中生方面他們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獎學金的設置,比我們一些國內大學要高得多得多。甚至看國外,把吸引學生當成一個很重要的工作政府來做,就像我們剛才短片里看到的,很多外交官把主要工作放在這兒,他們是想希望通過這樣來爭取人才,讓人才到他們那邊去,在培養人才的同時也培養人才的感情,希望人才能留在他們國家,為他們工作。 主持人: 辛教授,您剛才說的這番話,恰恰證明人才是有國界的,否則的話,他們也不會這樣下大力氣去爭奪人才? 辛鳴: 人才肯定是有國界的,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人才是有國界的,并不等于人才培養是有國界的。我們只要看到一條,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中國社會是一個新興的發展中的國家,我們發展的空間很大,人才施展抱負的平臺很多。我們經常講一句話,我們中國作為一個快速成長中的大國,我們人才施展抱負的空間是不可限量的。 主持人: 沒錯。就像辛教授剛才所說的那樣,其實留學并不是人才的流失,甚至留學的人才、留學之后留守在當地,也不見得就是人才的流失。因為剛才辛教授引用了這樣一句話,“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但是現在問題的關鍵就是,我們能拿出什么樣的東西來吸引住這些人才,我們的節目稍后繼續。 (播放短片) 解說: 離高考還有三天,在重慶的名校巴蜀中學,高三某班空無一人,因為全班29個同學通過托福考試,上個月陸續獲得美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在深圳,包括民辦學校在內,開設各類“出國班”或者是“國際班”的普通高中,已經超過10所。有業內人士統計,近兩年深圳高中生申請出國留學的總數達到2000人,并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其中申請成功者約1500人。 高中出國,分享全世界最優秀的教育資源,無疑引來很多羨慕和自豪的目光。但是,當人們將目光投向他們的背后之時,也不免有些憂慮。 張容(移民顧問): 隨著學生過去了以后,父母會考慮到他們子女身份的問題,投資應該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如果父母拿到身份,子女通常如果還是在上學期間的話,是可以一塊拿到這個身份的,能夠解決孩子的身份,以及到時候就業的一個問題。從我們手上接到的案例來源也能夠反映出來,就是很大一部分案例的類型,是來自于留學生家長,留學潮的熱推動了移民熱。 解說: 留學熱推動移民熱,兩個看似不相關的事件原來緊密相連。實際上,一股新的移民熱正在發生著,北京因私出境中介機構協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到美國投資移民的EB-5類簽證的中國申報人數已經翻了一番,從2008年的500人上升到超過1000人。投資移民、技術移民,成為海外吸引中國人移民的主體。 齊立新(北京因私出境中介機構協會會長): 現在的人才結構來說,全部都是以大學甚至以碩士以上學歷為主,人群的學歷素質比較高,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至少是四年以上的優秀人才。技術移民如果出去,他身上所捆縛的財富要求基本上在六位數人民幣以上。而作為投資移民或者商業類的移民,他必須要具備幾百萬甚至上千萬以上人民幣的資產要求,這是及格線。 解說: 毋庸置疑,這些人都是社會主體人群,他們的離開對于我們的人才結構而言是個損失,對于社會財富也是種傷害。 加拿大移民局數據也顯示,2009年加國投資移民全球目標人數為2055人,中國大陸的名額占了1000名左右。 字幕提示:某移民中介廣告 同期: 每一個旅程都將開啟人生新的篇章。 解說: 以投資起步價40萬加元,約235萬人民幣計算,僅2009年,即使只按門檻標準計算,從中國流向加拿大的財富至少為23.5億元人民幣,相當于一座世博會中國館。 記者: 這些移民海外的精英,到底在尋求什么? 張容: 我覺得可以從幾個方面去看:第一就是關于子女的教育環境,還有教育體系各個方面。另外一方面包括生態,自然環境,這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解說: 其實,早在2007年,中國社科院發布《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就曾指出,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最大移民輸出國,精英階層流失嚴重。 人才競爭,意義重大,就在本月,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召開,就落實《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人才工作作出部署,提出了一系列人才培養、人才引進的具體措施。 人才是強國之本,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被反復的強調,在此背景下,一股移民熱也就攪動了無數的社會情緒。 齊立新: 人才,包括企業家的流動,這種國際之間的發展,都應該是一種特別正常的現象,如果我們單純只把中國的人才,部分群體獲得國外定居,看作是我們的失落。我請問,每年有那么多大量的外商投資企業涌入中國,中國的資本注入,以及有那么多人垂青中國這片土地,到中國發展,又說明什么呢? 主持人: 所以,辛教授,剛才您說我們的人才,目前來說作為初始階段由別的國家來培養,這是一個好事。但是我們看到這只是一個現象,它背后是一個移民潮,而且這個移民潮的主體都是所謂的知識精英、財富精英。您覺得他們的出境、出國,對于我們這個國家和社會來說,是不是損失?就像剛才那位齊先生做出的答案,我想聽聽您的看法。 辛鳴: 其實我特別贊同他的判斷。我們的人才也好、財富也好,它總是要流動起來的,中國的人才可能流向世界、中國的財富可能流向海外。同樣,海外的財富也會流向中國,海外的人才也會流向中國。比如,最近我就看一份材料,上海浦東有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它就把整個硅谷的研究團隊全買過來了,這個團隊都是外國人,都是金發碧眼,但是他們到了上海浦東工作得很好、很高興。為什么?他說在中國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有很好的施展抱負的平臺,所以他愿意到中國來發展。 對于人才也好,對于財富也好,我們不要老是想把它留住,苦苦哀求。不需要苦苦哀求,而是需要給營造平臺,提供發展的機遇。現在的中國社會,正好是具備有這樣的前提和空間,也就是我們剛才沒講完的話,中國社會現在屬于一個新興發展中國家,新興發展中國家有大量的發展空間,尤其是隨著我們中國社會發展方式的轉變,隨著我們產業結構的提升,大量高科技的人才越來越會有用武之地。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中國吸引人才,盡管我們有的同志可能說,現在我們好多條件還不太具備,我們腳底下的路可能還是坑坑洼洼的,抬頭看好像看不到什么前景,但是我說,看不到前景至少有無限的可能性。 主持人: 但是辛教授,剛才您說了,我們也在不斷的吸引外資,可是我們吸引外資好像誰都能來投資。但是,如果我們的人去國外要是移民的話,它的門檻是非常高的,動輒就是幾百萬、幾千萬。我們這么多辛辛苦苦攢下來的錢,我不否認流動肯定是好的,但是這么流動法是不是個辦法? 辛鳴: 我可以再反問你一句,我們出去移民需要帶著幾百萬的錢出去移民,對吧? 主持人: 對。 辛鳴: 外商、外資投資進來,可能是幾千萬、幾個億的錢進來。 主持人: 但是有一種說法,剛才短片里面也提及了。我們現在姑且先把它圈起來,流失的是整個社會的中堅人群,受過良好的教育,說流利的英語,有多少年實實在在的工作經驗,還要有自己的六位數字的財富,這些人才能夠進入到國外的門檻中去。這些中堅力量走了,取得國外的國籍了,對我們來說難道真的不是損失嗎? 辛鳴: 當然我們從表面看來,確實好像是我們的人才走到國外去了,甚至有些人才已經轉換國籍了,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承認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但是我們一定要強調的就是,人才要從國際視野來看,我相信他們這些人才,他們之所以現在選擇離開中國,他們可能是發現了現在在中國這種發展環境下,他們好像找不到更好的發展舞臺和平臺,所以他們到國外去了。可是隨著我們中國社會進一步發展,我相信吸引大量人才回到中國的這種可能性會越來越增加。
編輯: 溫州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