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09 00:32?來源 新華網
中華網破產了,china.com中華網申請破產保護,提及中華網,就不得不說其獨一無二的域名和上市代碼,都是只有“china”一詞。12年前,也就是1999年,作為第一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互聯網企業,它當時在某些方面也的確代表了“中國”。可以說,中華網開啟了中國互聯網概念股的時代,是中國互聯網雛形期的領軍者。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7日凌晨,在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中國概念股一片綠色,多是上漲曲線,但是代碼為“china”的公司卻呈黑色,代表今天停牌。這家公司就是中華網。
就在昨天,中華網卻向臨近公司美國總部的亞特蘭大一家破產法院提交了破產保護申請。昔日“中國”代名詞為何會瀕臨破產?在目前低迷的中國互聯網概念股中,是否還會出現第二個中國網?
發布新品、并購合作,CEO辭職、辭世,充滿戲劇性的互聯網市場永遠不缺乏新聞,但公眾最喜愛追逐的還是市場佼佼者。昨天,喬布斯去世的新聞漫天蓋地,相比之下,中華網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的關注度就少得可憐。
中華網域名是china.com,12年前就在美國互聯網股票炙手可熱的時期上市,代碼:china。中華網不僅引領中國互聯網的第一次集體上市浪潮,也吸引了諸多創業者投身互聯網。對于中華網創始人葉克勇來說,張朝陽、陳天橋、丁磊等等,這些日后在割據中國互聯網市場、震耳欲聾的大腕,都是后來者。
但往昔的輝煌似乎并沒有給日新月異的互聯網市場留下多少記憶。記者昨日隨機采訪了香港和內地幾位網絡達人,發現從來不知道中華網的人不少,即使將中華網作為啟蒙互聯網知識的那一群人,也早已有了新歡。
記者:您有沒有登錄過中華網?
民眾:聽說過,但是不是很了解。
民眾:中華網是什么樣的網站,我沒有上過。
民眾:沒聽說過。
民眾:有用過它免費的郵箱。
民眾:初中的時候就開始成為中華網的用戶,第一個認識的網站就是中華網。
記者:您是怎么看待中華網破產這一件事情的?
民眾:影響不是很大。
民眾:我覺得還挺感慨的吧,因為畢竟曾經還是一個規模比較大的網站吧。
民眾:心里面也沒有什么太大的感覺。
民眾:我覺得這是很正常的事情,這個時代就是強者吞食弱者,可能會讓很多人感情上有點接受不了。
在提交破產申請之前,中華網最后一筆成交價為0.4374美元,而在2000年頂峰時期,每股220美元,二者相差了500倍。為什么昔日的佼佼者走到今天這一步?曾經在中華網工作過兩年的員工表示很突然。
員工:主要是沒想到,自己這個部門我覺得這一點小問題也不很致命,整體總有點瑕疵,網友互動這一塊就搞的很好嘛,因為網站肯定是要靠網友什么的。
但是對于曾經與中華網管理層有過接觸的新華都CEO唐駿來說,中華網的問題似乎已經由來已久。
唐駿:在6年前我曾經去過香港,專門和PC業就某一個項目的收購進行了一個具體的洽談,我當時的感覺就是,中華網的這種價值觀也好還是收購的模式也好,恰恰是和當時這種情況有很大差異,特別是在中國互聯網企業,特別是中國游戲公司的這種運營的模式并不是非常的了解,他們采取的一種方式是中國很多游戲公司不能接受的一種模式,所以當時我在和它直接洽談的時候也有這種感覺,我覺得用這樣的方式對中國公司的收購是很難獲得成功的。
問題當然一直存在,與新浪、搜狐等門戶網站相比,中華網早已失去了視頻、微博等吸引人的創新因素,與游戲公司相比,中華網收購的游戲至今無出彩的產品,連中華網引以為傲的軟件公司也在美國被起訴欺詐案。截至今年6月30號,CDC資產總額為3.774億美元,債務總額為2.502億美元。
身在美國的投資人安普若一直關注互聯網行業,他認為,中華網上市之后這12年,中國互聯網企業在美國股市的表現一直很好,但大浪淘沙,激烈的市場競爭只會讓有實力的公司存活。
安普若:從1999年中華網上市到今天中國互聯網企業在美國上市的有很多家,整體的表現非常好,比如說像新浪、網易,股價一直在往上走,大家都說網上一年人間十載,網上發展非常快,互聯網公司真的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中華網上市的時候,基本上除了一個china.com這么一個域名,還有一個要做中國門戶網站的概念或者計劃,除此之外基本沒有別的東西,并購了許多企業,但是基本都是不死不活的。一旦潮水退去,裸泳者就浮出了水面。
今年,土豆網和人人網等互聯網企業先后在美國上市,但是美國投資人并不像以前那么看好中國概念股了。那么,是否還會出現第二個中國網呢?互聯網專家呂本復認為,中國網應該是個案,從長期看,中國互聯網行業發展勢頭正勁。
呂本復:中國的網絡公司大部分還是蓬勃發展的,像視頻網站等等,我覺得中華網倒閉應該是一個個體性的事件,它既沒有未來發展的空間,本身的盈利也不好,那么像他這樣的公司有沒有,還真是找不到第二個和中華網類似的情況,但是有的公司的股票特批的情況下,不排除這家公司如果它有價值被收購的可能。
不過,投資人安普若也擔憂,如果沒有了境外投資人的投資和境外股市這條退出渠道,中國股市短時間也不可能給中國的互聯網企業任何支持,中國的互聯網行業,將何去何從呢?
安普若:中華網這次破產保護相當于一個十字路口了,因為現在美國股市整個情況不太好,國際投資也處于一種觀望態度,中國股市也沒有提供很強大的支持,中國互聯網在中國股市上市還是有困難,那么在這個時候中國互聯網會往哪個方向走,大家都在觀望。
中華網申請破產保護 發展方向不明喪失競爭力
中廣網北京10月7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提起中華網很多人可能很陌生,它是一家很少被人提及的門戶網站。12年前,它是第一家在納斯達克登陸的中國互聯網公司,第一家打著china.com進軍美國市場的公司。但是12年后的今天,我們看到的不是中華網拔得頭籌后輝煌的業績成果,而是中華網投資集團向法院提交的破產保護申請。
現在,中華網投資集團已按美國破產法第11章的規定,向亞特蘭大破產法庭提交了破產申請,這一消息使其股價大幅下跌50%以上。
1999年,中華網作為第一只打著中國概念的互聯網股票登陸納斯達克。2000年2月,趕上了互聯網史上最大泡沫“尾班車”的中華網,股價一度高達220.31美元,市值更一度超過50億美元。隨著泡沫破裂,中華網股價從急速下挫到一落千丈,截至最近一個交易日(8月5日),其股價報收1.42 美元,市值5001.6萬美元。比鼎盛時隨水了100倍不止。
有評論認為,從1996年成立門戶中華網公司起,到2011年的中華網集團,其業務范圍一再擴大,從最開始的門戶網站,到軟件制作、再到網上娛樂及互聯網服務等等,讓人應接不暇,但是這一再擴大的業務范圍并沒有使公司獲得上升的市值,反倒陷入業務的不斷流失。
在中華網上市前夕,國內門戶生態已初步形成。中華網在納斯達克大獲追捧后的不到1年內,新浪、網易、搜狐等門戶網站也相繼在納斯達克上市。當時新浪、網易和搜狐等主要門戶主要依靠網絡廣告掙錢,而中華網卻獨辟蹊徑,將精力投入到非門戶本行、且營收逐年下降的互聯網解決方案中。也就在這一年,中華網迅速被賣廣告賣得風生水起的三大門戶超過。
同一年內,互聯網泡沫的破滅,所有網站都被迫開始尋找持續而清晰的盈利模式的。上市當年,新浪、網易、搜狐、中華網均處于虧損狀態,網易更一度因股價持續低于1美元被摘牌。跌入低谷的幾大門戶重新開始尋找各自新的出路,在看準各自定位后,三大門戶便穩占山頭,而唯獨中華網的模式依然凌亂和不成氣候。
2004年,事實上已被甩出“四大門戶”之列的中華網開始了新計劃拆分上市,一直到今日,中華網持續著融資、收購、整合、拆分上市的循環,從06年進軍游戲市場,到09年涉獵軟件開發,中華網一直走著這樣的循環。
無論從一開始做門戶網站、還是到后來做軟件,這家公司很少有過讓市場驚喜的核心業務,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它的業務重心卻長期依賴資本運作維持營收。我們不能不感嘆,中華網多年發展中的一條典型路子就是:從一開始就不想依靠自身發展壯大,希望通過收購的“捷徑”做大。
對于中華網今天的境遇,我們來連線《證券市場周刊》總編助理李德林來聽聽他的看法。
主持人:作為中華互聯網第一股又是以門戶網站起家為什么中華網的知名度反而是很低呢?
李德林:實際上從一開始中華網是以所謂的門戶網站的量出現,但是結果在門戶網站的發展過程之中比如說廣告等等包括流量等等都上不去,到最后不斷的進行手機等比如說流媒體、比如說游戲等等收購,因為在門戶的競爭過程之中是落戶于新浪、搜狐、網易三大所以說細分的這種,結果走細分的又不是太專業,而是一味的因為他有錢就通過資本運作,結果我們看他所收購的這些企業并沒有什么起色,好像在2006年收購游戲的這個實際上已經很早的撤出了,應該是比巨人還要多得多,我覺得還要少,但是一直沒有做好,它的游戲等等這些。
主持人:有人覺得中華網失敗的最大問題就是盈利模式不清晰,無法讓人把握到它的核心競爭力,你怎么看,你覺得原因是這個嗎?
李德林:網站最可怕的就是沒有自己的盈利模式,而中華網一直是在不斷的進行搖擺,他只是窮到只有錢的地步沒有一個發展方向,所以說他都是流媒體包括游戲等等還有收一些旅游網他都干過。
主持人:您覺得從現在的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的游戲規則來看中華網目前來說有沒有回旋的余地?
李德林:我覺得就目前發展的問題也沒有什么前提,除非有一個大刀闊斧的通過破產來進行重整,來進行變革一定是要專業方向的變革,因為沒有機會再回門戶網站的行業。
其實中華網集團的情況并不是個例,據統計自2010年12月以來,已有八家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被摘牌。今年3月以來,24家在美上市中國公司的審計師提出辭職或曝光審計對象的財務問題,19家在美上市中國公司遭停牌或摘牌。
這些急于在海外上市的公司,它們的營業狀況并沒有預想的一帆風順,而是遇到各種狀況,中華網集團的申請破產會不會導致另一個破產潮的產生,或者中國上市公司是否在進軍國外市場時都將面臨水土不服的困境呢?我們來聽聽今天的嘉賓主持陸新之的看法。
陸新之:其實你回頭看同樣是2001年泡沫破裂之后中華網等其他幾個門戶網站表現出來的是兩種不同水平的運營水平,像新浪專門做新聞,網易有轉型,開始做游戲、電郵,包括搜狐一直都在舉證式的,張朝陽親自抓了不少業務,所以說對于,明顯來講中華網跟他們都不是一個級別,雖然很有錢,上市也很早,也有一些特別的概念,能夠用到這個名字本身還是有特別的政策資源,但是都沒有用好,但是到了2003年、2004年就已經拉開了距離,成為一個很普通的網站,所以說12年之后還活著,還要出牌我聽起來覺得有點吃驚,這個公司可能在五年、六年、七年前就已經淡出主流了。
主持人:包括剛才我們在為大家提供資料的過程中一直覺得今天的編輯非常的客氣提到了四大門戶的概念,其實我是第一次聽到有四大門戶,所謂三大門戶大家都很熟悉,原來在2000年前還有三小門戶,但是這三小門戶里面好像也不大聽說有中華網位居其中這樣的提法。
陸新之:客觀來講中華網除了上市的時候上的早和有英文名字的域名優勢,其他基本上在行業里面沒有什么影響力,也舉不出成功的案例,包括他所謂的收購,我覺得剛才德林講的時候收購沒做好其實,還有更大的問題就是收購之前的判斷就有問題,收什么東西也沒有選擇能力,收來的可能都是爛東西。
主持人:經常是到了行業發展的高峰以后再把人家買過來,結果買到手里就砸手里了。
陸新之:您這個就更加一針見血,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買的時機產品和價格都不是好東西,其實真正做一個把業務整合收購的這種控股公司也不是不能做,但是明顯中華網連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好的話,你要去做資本運作那個其實要求更高,我倒覺得不是說有沒有想把主業做好的新元主要是沒有這個能力。
主持人:中華網類似于這樣的網站在海外上市的公司挺多的,您覺得中華網在這些公司當中有沒有代表性呢?
陸新之:其實他確實有一定的負面代表性,就是上市早利用一個概念這一類的公司在我們中國上市的里面特別是很多除牌的也有,包括現在光伏的、農業的,有一些所謂的高新技術、生物技術都有這個問題,搞的動手比較早,資本市場關系比較好,能先上市,但是上市之后業務不能延續,市場還是很現實,投資者很快就能發現是什么問題,這類公司以后也會有,反正上的早未必上的好,這是一個很關鍵,對于投資人來講對于公眾來講更加要關心的就是到底業務做的怎么樣,到底能夠提供什么樣的產品和服務,而不僅僅是以他上市的早晚跟域名怎么樣來判斷。
主持人:我們看到有很多中國公司面對在海外上市有著那種一夜暴富或者說不切實際的一種想法,像中華網的創始人葉克勇說過有了錢就可以搶占先機,通過收購和新的投資來彌補我事業發展的不足,對于后續的這些上市公司來說,新之有沒有什么提示呢?
陸新之:有錢確實是好事,而且特別在現在其實真正能夠一夜暴富的融資很大市盈率很大是在A股,在美股和港股沒有那么高,但是對于能到海外上市的公司面臨的競爭跟監管的壓力會比國內大得多,像過去一個月到一個半月里面有多起訴訟,很多中國公司因為會計總則因為這樣那樣的問題都遭遇到了重大打壓,對于他們來講上市到底是怎么個上法,上的時候有哪些東西你是可以做的,哪些底線是不能破的,不能的話到時候資本市場給你算帳的時候就變得很痛苦。
主持人:還有中國赴海外上市的公司尤其是互聯網公司的生存困境,僅僅是用剛才我們資料當中提到的水土不服能解釋嗎?
陸新之:其實互聯網就是這樣,連雅虎都這么難過,互聯網是先天競爭就壓力大,先天就淘汰性強,所以有沒有稅水土不服這個問題我倒覺得是第二個問題,更加是能不能適應市場,最簡單用業績說話哪怕外國的游戲玩法你都不熟悉,但是在國內這塊主營業務增長很好,收入很好,什么都好,所以在這個情況下所謂水土不服也好,財務制度不好,投資者不理解也好更多是一種屋漏又遭連下雨,公司業務有問題這些東西都會出來,公司只要增長強勁,一凈遮百丑,我覺得資本市場是個很市儈的市場,每年有增長盈利很好的話,資本市場就不會跟你為難。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keji/IT/39734.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編輯: 記者欒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