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07 20:33?來源 未知
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站長李云貴 地質條件復雜,極端氣候異常,是當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面對的嚴峻形勢。 從4月27日凌晨開始,宜賓市長寧縣硐底鎮陸續出現多處地層塌陷,至今“天坑”數量在繼續增加。5月21日,大邑縣新場鎮桐林村4組,田間驚現了一個如漏斗狀的5米深坑。5月31日,崇州懷遠鎮德通村秧田突然噴水半小時后,出現“天坑”。世界各地,我國多地驚現“天坑”:6月4日凌晨零點25分,浙江黃衢南高速公路江山段路面忽然坍塌,形成一個直徑8.3米深6米的大洞;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良江鎮吉利村的大山頭下因塌陷形成深25米左右、波及0.4平方公里的4個大坑;4日南昌市昌南大道與迎賓北大道交叉口附近路面突然發生塌陷,一輛過路小轎車被卡在洞口處。此外成都大邑新場鎮、崇州懷遠鎮近日也出現兩個“天坑”。 就這些熱點問題,本報記者專訪了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站長李云貴。 事件:宜賓、大邑、崇州等地紛紛驚現“天坑”問題:“天坑”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人類活動強度過大 導致天坑增多 華西都市報:近段時間來,宜賓、大邑、崇州等地,紛紛驚現老百姓所稱的“天坑”,尤其是附近群眾因此產生了極大的恐慌。你們現場勘察后,發現這些“天坑”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李云貴:宜賓長寧縣屬喀斯特地貌,地下溶巖多,初步判斷地下水水位下降,是“天坑”形成的主要原因。此外,“天坑”形成還與降雨有關,泥土被雨水浸泡后,其內聚力降低,容易發生坍塌。據宜賓當地村民反映,“天坑”所在地,以前有個煤礦,但現在已經停產了,不排除是過度采礦,打通了“天坑”下的暗河而引起。 至于崇州的天坑,是往外噴水后所致。大邑縣的天坑,是“吞”進去大量的水后形成的。具體原因還有待考察,但無非是人工蓄水、過量抽采地下水,或是很多年前人工挖出的水井,回填時未填實,水滲入地下帶走泥沙,致使地面塌陷的。 華西都市報:看來,這些所謂的“天坑”,除了自然因素外,大多都是不合理或強度過大的人類活動導致的。如何才能減少對地質環境的擾動? 李云貴:地面塌陷,不僅會破壞房屋、鐵路、公路、礦山、水庫、堤防等工程設施,還會破壞土地資源,使大量耕地被毀壞,一些城市和礦區環境惡化。當然,大家也不用過度驚慌。很多不必要的傷害,是我們人類自己造成的。不隨意開挖坡腳、不隨意在斜坡上堆棄土石,管理好引水和排水溝渠,避免在沖溝內排放垃圾,不人為改變河道路徑等,都能夠減少對地質環境的擾動。 專家的解釋很輕松,也很簡單。但是為什么會出現天坑?天坑的形成原因沒有哪位科學家進行深入細致研究,這種解釋是缺乏科學的,天坑的形成事實究竟是怎么樣的,還有待全世界人民一起研究發現,僅僅靠這些閉門造車的所謂的專家,還遠遠不夠,希望早一天揭曉為什么會出現天坑?
不少市民發出感嘆:為什么會出現天坑?我們生存的環境究竟怎么了?是歸咎于天災還是人禍?6月5日,世界環境日。6月25日,全國土地日。地質環境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生產資料,豐富的礦產資源,但如何及時有效地應對因極端天氣引發的天坑、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我們做好準備和應對措施了嗎?至少對于天坑的形成原因,我們知之甚少。
編輯: 溫州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