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7 16:57?來源 新華網
中國地震網發布地震消息,今天在文縣發生4.5級地震,文縣曾經是大地震老震區,129年前的1879年7月1日凌晨,文縣曾經發生8.0級大地震,下面我們來了解下文縣大地震。
1879年7月1日甘肅8.0級大地震
文縣8.0級大地震,震中距離汶川地震200公里
●129年前的1879年,在甘肅省武都、文縣一帶發生8級大地震。文縣大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2000公里外的新疆烏魯木齊也有震感,地震造成僅文縣就有1萬多人死亡。
●129年間,武都-文縣和四川汶川相距200公里左右的地方,竟然都發生了大地震。這兩次大地震間有沒有關聯呢?發生在129年前的那場地震是怎樣發生的?它造成了多大的損失呢?
●5月14日,地震專家劉百篪詳細解說了129年前的武都-文縣大地震。
文縣大地震發生在凌晨
1879年7月1日(農歷五月十二)凌晨4時左右,"轟隆隆……"的聲音,由遠而近向沉睡中的人們撲了過來。又一陣隆隆聲從地面上滾過,沉睡中的人們被驚醒了,此刻大地在顫抖,房屋搖晃,水缸傾倒……
"地震了!"有人驚醒了,但已有些晚了,大地已經開始崩陷了。頃刻之間,房倒屋塌,死傷慘重。
這是一場空前的災難。"1879年農歷五月十二(公歷7月1日)寅時,發生在甘肅武都-文縣之間的8級大地震是甘肅地震史上為數不多的8級地震之一。"地震專家劉百篪說。
今年66歲的劉百篪,是我國著名的地震專家,曾任國家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博士生導師,中國地震學會地震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主要從事地質地震、活動構造、歷史地震等研究。
由于歲月久遠,當年的知情人早已離開了這個世界。劉先生通過大量的資料再現了當時的情形。
武都地處青藏高原的東側邊緣,這里山大溝深,地形情況極其復雜,是甘肅唯一的具有河谷亞熱帶氣候及其生物資源的森林景觀區,境內的白龍江是我國地理上南方和北方的天然分界線。這里也是地震多發區。
"這場地震的震中在文縣的橋頭、屯寨一帶,地震時山谷中響起了隆隆的聲音,土霧漫天,片刻間已經房倒屋塌了。"
受制于當時的社會條件,地震消息傳播得非常緩慢。農歷八月《申報》、《字林西報》等報紙才有報道。
八月初三的《申報》報道:"甘肅至關隴一帶,三十余廳州縣,同時大震,自五月初十至二十二凡十三日始定。期間傷人口、傷牲畜、壞城郭苑囿,屺衙署民宅不可勝紀。"
八月初九的《申報》報道:"東至西安以東,南過成都以南,縱橫近2000公里。"實際上據劉先生查閱的資料,遠在2000公里以外的烏魯木齊也有震感,因為當地的史料記載了這次地震。
陜甘總督左宗棠在奏折中說:從6月19日到7月1日期間,甘肅幾乎每天都能感覺到輕微的地震,但僅業如此。然而在7月1日凌晨4時許,階州、文縣和西和發生強烈地震,聲如雷,土開地裂并有水涌出。城墻、政府機關、祠堂和其他廟宇民房,不是倒塌在地,就是四分五裂。"
文縣萬余民眾遇難
129年前的文縣大地震造成的破壞異常巨大,在100多年后人們仍然能看見對當時地震的記錄。
1985年劉百篪陪同兩位國際地質專家前往文縣進行地理考察。
他們行走到文縣羊湯寨附近時,發現公路邊上不遠處有一大堆被拆除的古建筑木料。
"那里好像是一座廟,我當時就覺得可能有點東西,我們幾個人一起走過去看。"劉百篪先生說。
果然,這一看有了重大發現。他們從一堆木料中找到一個大梁,大梁的題記記載了1879 年大地震的情形。
原來,這座廟名叫天池廟,修建在道光年間(1841年),1869年人們又對這座寺廟進行了維修。1879年地震時,這座廟是新廟,比較抗震。然而在這場浩劫中天池廟"佛殿一并倒塌無形,圣像受難"??梢姰敃r地震的烈度很大,造成的損失極其慘重。
讀了題記后,劉百篪先生立刻取出相機連拍三張,將這些資料收集了下來。
這次大地震造成的損失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這次地震造成的損失極其慘重,各處山石飛走,地裂水出。階州死9881人,文縣山崩水涌,城垣倒塌,死10830人。"劉百篪先生說。當時,武都文縣人口密度很低,這樣的死傷足以給這個地方帶來毀滅性的后果。
據武都地方史料記載,當時,階州(今武都)城外的萬壽山玉皇宮、龍興寺等眾多寺院被毀。山崩水涌,濱城河渠被迫改道,上下游各處都被土石堆塞,積水四處流淌。而階州城中被震起周長達兩里的小山(突起土阜周圍兩里許)。
按照地震烈度劃分,受地震影響地區劃分為極震區、重破壞區、輕破壞區。
劉百篪先生說:"地震中心的武都-文縣是極震區,所遭受的損失最大。其次,重度破壞區。重度破壞區包括了甘肅西固(今舟曲)、禮縣、西和、天水、秦安、徽縣、清水和南坪(今四川九寨溝縣)等地。四川的平武、廣元、昭化、羅江、松潘、綿陽、閬中、巴中等地屬于輕度破壞區。"
四川西北房倒屋塌
1879年地震損失最大的是武都-文縣,四川損失最大的是南坪,其余地方損失都比較輕。
南坪在平武縣北面200余里處,與甘肅文縣接壤,也就是今天的九寨溝縣。
"南坪城中房屋倒塌非常多,湯珠河的河溝被墜落的山石堵塞,后來集聚的河水將山巖沖開形成了洪水,水勢洶涌,河北街民房全部被淹壞,人員死傷眾多。湯珠河以下至柴門關坍塌杉木板房2960間。城鄉附近及其周邊損毀房屋4053間,死傷300多人。"
劉百篪先生說:"當時的四川總督丁寶楨在匯報中說:四川西北東南各府州縣,在本年的五月十二遭遇地震,房屋坍塌,人畜壓壞。保寧等處城垣傾倒,這次地震一直到農歷五月廿三才結束。" 距離成都不遠的四川綿陽,地震時間持續40分鐘之久,當時"城郭搖動,房屋倒塌,大樹被拔倒,禾苗掩沒"。
劉百篪先生給我們展示了他們收集的資料:
平武:距城120里的茨灣有石崖坍塌七丈余,壓壞崖下草屋傷兩人;
廣元:屋有傾頹者,民房坍塌十余處,壓傷兩人;
昭化:城墻垛口微有坍塌及膨裂數丈,成數尺之處。賈家河墻塌壓傷一人;
羅江、漳臘:城墻垛口微有坍塌或膨數丈數尺者;
松潘:屋瓦皆落;閬中:城墻間有倒塌,東路之青龍,花恒兩場間有墻壁破壞之處;
巴中:山崖塌陷,河水簸溢,壞民天廬無算;
鳳縣:城上垛墻傾塌160座,城身無損;
沔縣:萬壽塔塔頂搖落,壞屋壁。平地忽裂,長短不一,少時皆復合,唯河岸裂處涌出白沙黑水,壓死人;
略陽:屋瓦全飛,山崩地裂(一說房倒39余間,河邊有裂縫);
寧強:屋瓦飛落,墻坍塌或歪斜,不一而足;
寶雞:壞屋,壓死四人;乾縣:墻宇傾頹,壓死一人;藍田:破窯崩陷,壓傷兩人。
兩次大地震相互間沒有關聯
從劉百篪先生的講述中,人們不難發現一個問題:1879年的大地震和今年5月12日的大地震基本上分屬白龍江南北兩側,而震中的距離不超過200公里。
一個問題油然而生---這兩次大地震之間有沒有什么關聯?
劉百篪先生說:"這兩次大地震都發生在我國南北地震斷裂帶上,不同的是引發1879年的武都-文縣大地震和引發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構造并不相同。兩者之間并沒有關聯。"
引發1879年7月1日武都-文縣地震的是一條新發現的岷縣-武都構造。而引發汶川大地震的是龍門逆沖構造。
陜甘川三省交界處是地震多發地帶,也是南北向山脈的集中區,能夠劃分出7個地震活躍帶,一直是中國地震局重點觀測的地區。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keji/dizhen/49955.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編輯: 作者 王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