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6 10:40?來源 綜合央視
中國再添一處世遺:當?shù)貢r間7月5日,在阿塞拜疆巴庫舉行的第43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獲批入選《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我國世界遺產總數(shù)增至54處,自然遺產增至14處,自然遺產總數(shù)位列世界第一。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位于江蘇省鹽城市,主要由潮間帶灘涂和其他濱海濕地組成,擁有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潮間帶灘涂,是瀕危物種最多、受威脅程度最高的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關鍵樞紐,也是全球數(shù)以百萬遷徙候鳥的停歇地、換羽地和越冬地。作為我國第一個濕地類世界自然遺產,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的申遺成功體現(xiàn)了中國堅持綠色發(fā)展,建設生態(tài)文明和保護全球生態(tài)與生物多樣性的大國擔當。
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于6月30日至7月10日在阿塞拜疆共和國首都巴庫市舉行,本屆大會共計劃審議35個新申報遺產項目,我國“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和“良渚古城遺址”參加本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7月5日為本屆遺產大會的首個新申報遺產項目審議日,預計6日還將對我國“良渚古城遺址”項目進行評估。
世界遺產大會全稱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每年召開一次,首屆大會1977年在法國巴黎舉行。大會的主要工作包括審議遺產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審查已列入《名錄》遺產的保護狀況,探討世界遺產領域治理的重要議題等。(央視記者王曉雪宋瑤)
填補我國濱海濕地類型世界自然遺產空白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個項目成為我國第54項世界遺產、第14項世界自然遺產。也是我國第一塊、全球第二塊潮間帶濕地世界遺產,填補了我國濱海濕地類型世界自然遺產空白。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申遺項目范圍包括我國黃(渤)海多個候鳥棲息地。本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第一期范圍包括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部分區(qū)域、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全境、江蘇省鹽城條子泥市級濕地公園、江蘇省東臺市條子泥濕地保護小區(qū)和江蘇省東臺市高泥淤泥質海灘濕地保護小區(qū)。遺產地范圍位于東亞—澳大利西亞水鳥遷飛路線的中心位置,在跨國遷徙候鳥保護上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每年有鶴類、雁鴨類和鸻鷸類等大批量多種類的候鳥選擇在此停歇、越冬或繁殖,如全球極度瀕危鳥類勺嘴鷸90%以上種群在此棲息,最多時有全球80%的丹頂鶴來此越冬,瀕危鳥類黑嘴鷗在此繁殖,數(shù)量眾多的小青腳鷸、大杓鷸、黑臉琵鷺、大濱鷸等長距離跨國遷徙鳥類在此停歇補充能量。
原標題: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獲批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keji/dongwu/72758.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