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31 15:14?來源 溫州視線
塑料威脅亞太地區的遷徙物種
塑料威脅亞太地區的遷徙物種:從被廢棄漁網淹死的瀕臨滅絕的淡水海豚到在垃圾中覓食的大象,遷徙物種是最容易受到塑料污染的物種之一,聯合國呼吁采取更大的行動減少浪費。
聯合國關于亞太地區的一份報告周二稱,塑料顆粒甚至已經滲透到地球上最偏遠和看似原始的地區,在海洋最深處的魚體內和北極海冰中發現了微小的碎片。
聯合國野生動物遷徙物種保護公約 (CMS) 的論文重點關注塑料對河流中的淡水物種以及陸地動物和鳥類的影響,研究人員表示,這些往往是人類不斷擴大的垃圾危機的受害者。
因為這些生物遇到不同的環境——包括工業化和污染區——它們很可能面臨更多接觸塑料和相關污染物的風險。
研究人員援引估計,最終進入海洋的塑料中有 80% 來自陸地——河流被認為在將碎片運往海洋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該報告是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召開重要峰會前幾天發布的,該峰會將包括一項呼吁到 2030 年結束海洋塑料污染的動議。
“解決這一全球問題的行動遠遠沒有達到所需要的水平,”CMS 執行秘書艾米弗蘭克爾說。
“迄今為止,重點一直是清理我們的海洋,但在這個過程中已經為時已晚。我們需要關注上游塑料污染的解決方案和預防。”
聯合國報告強調了兩個地區——恒河和湄公河流域——每年向印度洋和太平洋造成約 200,000 噸塑料污染。
發現丟棄的漁具是主要威脅。
海豚可能會被舊網纏住并困在水下,瀕臨滅絕的伊洛瓦底江海豚和恒河海豚尤其處于危險之中。
該報告還稱,候鳥,如黑足信天翁和萊桑信天翁,在飛越海洋時可能無法區分塑料和獵物,并且可能不小心吃掉漂浮的碎片。
這意味著塑料可能會在它們的內臟中積聚,或者在它們為它們反芻食物時傳遞給它們的雛雞,它說。
報告指出,在陸地上,也有人觀察到亞洲象在斯里蘭卡的垃圾堆里撿垃圾,在泰國吃塑料。
報告強調,亞太地區的物種面臨多種威脅,包括棲息地喪失、過度捕撈、工業污染和氣候變化。
“即使塑料污染不是這些壓力源中最重要的因素,它也會給已經脆弱的人群增加額外的壓力。”
呼吁制定戰略,防止塑料被傾倒在環境中,通過更好的設計和回收來減少廢物,并加大力度了解這種污染對遷徙物種的影響。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keji/dongwu/77824.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