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16 14:52?來源 北國網
航天員食品特供基地:提供航天員特供奶的養殖場
2012年6月12日,記者在酒泉探訪了航天員食品特供基地。在奶牛場,一位負責人員介紹了航天員餐桌上牛奶產出的程序。在航天員到達發射基地的頭三個月,他們會從幾十頭奶牛中,選出幾頭精神十足、皮毛光亮的奶牛,隔離飼養。奶牛被隔離后會有一個月的休藥期,目的是讓奶牛把體內的藥物成分充分分解排掉。經過這些程序后,所產的奶還要經養殖基地衛生人員、發射中心防疫部門、航天員中心醫監醫保部門的三級把關,確保牛奶的比重、酸堿度、蛋白含量都符合標準,才能供應給航天員。圖為養殖場里的牲畜,均采取自然養法。
航天員食品特供基地:航天員的特供奶牛。
航天員食品特供基地:魚塘
連隊的魚生活在草場旁邊的東風水庫,這是一片天然的水域。為了確保沒有污染,燃油船被嚴禁航行。這里的鯉魚、草魚、鰱魚等魚種完全是自然生長,不投放任何飼料。捕撈出水后,經檢疫沒有問題,就直接送往航天員公寓,確保鮮活。圖為甘肅酒泉,東風水庫上兩人打魚。航天員吃的魚就來自這個水庫。
航天員食品特供基地外人禁止入內,確保零污染
工作人員說,“這里禁止任何陌生人進入,別說汽車就連自行車也不可以騎進來。”這一切都為確保零污染。送到航天員公寓的所有食材,都必須再次經過航天員醫監醫保人員的檢驗后,才能由專門的廚師烹制,最終端上航天員的餐桌。圖為魚塘邊的標識。
航天員食品特供基地有解放軍站崗
士兵小何是上海人,第一年兵的他還是第一次經歷發射,他指著遠處告訴記者發射塔的方向,在他這個位置能看見。
航天員食品特供基地,航天員特供奶有專門的養殖場,奶牛健康管理,養殖場衛生環境這些其實和幾十年前的自然養殖差不多,其實航天員食品特供不神秘,只是現在我們自己把環境污染了。
牛奶、豬肉和蔬菜是航天員必不可少的食品。記者前天探訪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科技養殖中心。雖然是在遠離城區的偏僻一角,但養殖方法特別是奶牛和豬的養殖,還是讓記者感嘆發射基地為保障航天員和實驗隊員飲食安全的良苦用心。
航天員食品特供基地:航天員特供奶每一頭奶牛都有身份證
從航天城開車到基地農林管理處,20多分鐘后,低矮的石砌房根本看不出來是奶牛場,停車后沿著小道向前走,眼前就是一個放養的奶牛養殖中心。有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航天城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就養殖奶牛了,都是荷蘭奶牛,其他品種不讓進,現在已經有200多頭了。 ”
為什么是黑白花紋的荷蘭奶牛?他告訴記者,“品種好,產奶多,而且不容易生病。 ”記者出現在牛舍柵欄外,奶牛好奇地轉過頭向記者走來,在它們的耳朵上都掛著一個紅色牌子。原來,這里的奶牛每一頭都有“身份證”。
負責的同志向記者介紹,為加強過程管理,在航天城的奶牛牧場里,每一頭奶牛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編碼,這就是它們的“身份證”,通過“身份證”上的芯片,操作員可以簡便迅捷地掌握這頭奶牛的相關信息,保證奶牛的健康,擠奶工也可根據芯片,判斷奶牛是否到了擠奶時間,是否符合擠奶要求。
航天員特供奶的奶牛房間都有太陽能
牛舍有通風設備,太陽能供電
每次載人航天發射前,來的實驗隊員多,這次又有航天員,所以牛的飼料也成問題。由于基地的玉米秸稈不夠多,農林管理處還到外面借了400多畝的玉米秸稈拖回來保證飼料供應。
記者在產奶牛的牛舍外面看到,雖然房子外表看上去有點破舊,但房頂上全部安裝了太陽能吸收板,牛舍里的供電都靠它們。管理員說,“航天城太陽足,太陽能吸收板完全可以滿足正常的供電需要,有時候還能供風系統使用,讓牛在牛舍里舒服一些。 ”
航天員還有自制酸奶喝
記者在門衛的管理制度上看到,奶牛場的飼養管理法規多達10條、防疫制度也有13條,同時各種允許和不允許使用的抗菌藥類及規定也全部列了出來。據說,這次航天員來之前,精心挑選的奶牛要放上幾個星期觀察后才能去擠奶。
在數據管理中心,有一個奶牛健康管理系統。記者任意輸入一頭奶牛的“身份證”號碼,它的個體身份、育種記錄、健康記錄以及每天的采食量、產奶量等相關信息就一目了然。工作人員說,這等于給奶牛建立了一個健康醫療檔案,一旦發現奶牛出現健康異常,病牛就會被轉移治療,并在痊愈后還會“隔離”兩周以上,才能被獲準“歸隊”。這樣既保證了奶源的品質,又為根據遺傳信息培育下一代更優質的奶牛奠定了基礎。
其實,記者在航天城吃飯時就和機關干部聊到地溝油的問題。他們告訴記者,雖然餐廳比較多,但在航天城有個工商處,每個店都接受檢查,檢查員的信息、電話都掛在墻上,因此衛生狀況是非常好的。記者在鮮奶加工房里看見,這里的狀況同樣嚴格,并且還有酸奶的制作設備,保證航天員能喝上健康、安全的奶品。
秸稈都成了豬的“床”
在奶牛場的隔壁,還有雞舍及豬圈。但是,站在豬圈旁,一點難聞的氣味都沒有。記者一打聽才知道基地養豬的方法叫“自然養豬法”,是一種綠色環保的養殖方法。
“這些圈舍是2008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總建筑面積835平方米,圈舍375平方米,最大存欄200頭,年可出欄育肥豬3批。 ”工作人員說,自然養豬法就是利用特殊的圈舍結構和有機墊料發酵床,為豬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進而提高生豬飼養效益的綠色生態養殖方法。“發酵床用的都是秸稈,玉米、麥皮及各種雜草的秸稈都能用,把它們墊在豬圈里一段時間后再放豬進去。 ”記者在一旁的介紹黑板上看到,據說基地用這種方法可分別提高豬肉的瘦肉率、氨基酸含量,瘦肉率和氨基酸含量分別達到3%和5%。同時,有機墊料通過微生物發酵,產生的無機物和蛋白質還能轉化為豬的飼料,這樣也節省了“好吃懶做”的豬的食物。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keji/hangtian/43841.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
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