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4 18:55?來源 浙江在線
月球上種土豆:在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上,中國多項即將執行的深空探測任務首度公開,2018年,我國將發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中國載人登月計劃和月面微生態圈。
月面微生態圈將首次送入月球表面,實現人類首次在月球表面開展生物學實驗。月面微型生態圈里面將放置馬鈴薯種子、擬南芥種子、蠶卵、土壤、水、空氣以及照相機和信息傳輸系統等科研設備。
科學家將在這個小空間里創造動植物生長環境,實現生態循環。在真空、微重力、極端溫差的外界條件下,月面微型生態圈內將保持1到30攝氏度,以及適當的濕度,并通過光導管引進月球表面自然光線,創造植物生長環境。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碳水化合物和氧氣,供蠶“消費”;蠶的生長過程則產生出植物所需的二氧化碳和糞便等養料。在月面微型生態圈登月的100天里,它將實現微型生態循環。
月球種植難度超乎想象
月面微生態圈由重慶大學牽頭,已歷時兩年多實驗,是一個由特殊鋁合金材料制成的圓柱形“罐子”,高18厘米,直徑16厘米,凈容積約0.8升,總重量3公斤。
深探中心副主任、重慶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謝更新教授表示,搭載嫦娥四號進入月球表面的乘客都是按克計算,為了多搭載100克他們都要反復論證實驗,并向有關部門爭取。
張元勛說,月面微生態圈的難點在于溫度的控制和能源的供給。月球表面白天超高溫、夜晚超低溫,因此為恒定溫度,給月面微生態圈穿個保溫衣服并裝上了空調。另外,對于能源提供,白天主要來自太陽光,夜晚通過電池提供。電池要保證里面的溫度恒定,以及照相機等一些耗電器材的工作。
“不同于空間站離近地軌道近,此次嫦娥四號所抵達的月球背面距地球38萬公里。”張元勛介紹,月球環境真空,白天溫度能達到100℃,夜晚-100℃,加上微重力、太陽輻射強、高能粒子沖擊等,給實驗帶來不小的困難。
中國已有太空種植經驗
去年10月,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成功對接,兩名中國宇航員景海鵬和陳冬,在太空中當了一回“菜農”。
景海鵬介紹說,他們就像是太空的“農民”,每天至少都要花10分鐘的時間來照料生菜。
做的是一些常規照料工作,主要是檢測栽培基質的含水率、養分含量,燈光照射以及用注射器往基質推入空氣。他們有一個儀器檢測含水率,如果顯示指數低,就說明需要給生菜澆水了。注入空氣是為了讓生菜的根部呼吸到新鮮空氣,有利于植物的成長。
植物栽培是在他們進入組合體的第二天開始的,首先他們需要安裝栽培裝置,就像是搭積木一樣,把裝置的各個部件組裝成一個白色箱體。
在天上播種的方式和地面不同,地面一般是先播種后澆水,但由于他們帶入太空的白色單元格是硬質材料,只有吸水軟化后,種子才能放進去,所以他們是先澆水后播種。
中國人有望2030年登月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吳燕生在日前召開的2017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上透露,中國已開展載人登月概念研究。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也在會上說,中國正在進行載人登月的預研和前期準備工作,雖然還沒有立項,但時間應該不會太長。而他最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預計,中國航天員會在2030年前后登月。
當被問及是否打算登月,楊利偉表示自己一直在參加訓練,根據工作需要,能隨時參加任務,“如果有機會,我想登月,沒問題。”
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說,對于后續的月球探測,中國正在概念設計和規劃研究,把重點放在月球南極。對于月球南極的水以及南極永久陰影區的探測醞釀著更重大的科學發現。中國推動月球南極探測的國際合作,可合作建設月球科研站,包括建設能源長期供給、自主運行的月球基礎設施以及開展長期科學實驗。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keji/hangtian/68637.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