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1 10:56?來源 溫州在線
溫州在線環(huán)保新聞,生活在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災難現場附近的狗正在進化并發(fā)生變異,形成了一種新的超能力:對輻射、重金屬和污染的免疫力。
來自烏克蘭、波蘭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切爾諾貝利禁區(qū)(CEZ)內302多只狗的DNA樣本——其中116只來自CEZ,186只來自其他地方——發(fā)現兩個不同的種群在基因上與周邊地區(qū)的其他狗有明顯不同。
這項研究于2023年3月發(fā)表在《科學進展》上,指出:“切爾諾貝利狗的觀察到的行為及其復雜的家庭結構表明,切爾諾貝利狗群違反了許多群體遺傳模型固有的隨機交配假設。”
“與其他純種狗和自由繁殖狗的基因差異表明,切爾諾貝利狗種群具有獨特的基因組特征。”
研究結果表明,它們已經適應了長期暴露在仍然具有放射性的環(huán)境中,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它們能夠在有毒的荒地中繼續(xù)繁衍生息。
科學家們確定,與狼祖先不同,切爾諾貝利犬會結群生活,彼此靠近,并且學會了根據人類的活動調整自己的動作。
它們還建立了自己的生活區(qū),與覓食地分開。
根據研究,受影響的狗可能是上世紀80年代切爾諾貝利居民大規(guī)模撤離后留下的寵物的后代。
1986年4月26日發(fā)生的切爾諾貝利核災難仍然是歷史上最災難性的核災難之一。
爆炸和火災向大氣中釋放出的放射性粒子,其濃度約為廣島原子彈的400倍。
這場悲劇迫使超過10萬人撤離,并在核電站周圍設立了30公里的禁區(qū),目前核電站仍處于廢棄狀態(tài)。
領導該團隊的哥倫比亞大學環(huán)境健康科學家NormanJ.Kleiman希望他們的研究以及未來對CEZ流浪動物的研究將有助于科學家了解長期暴露于輻射和非輻射毒性暴露的遺傳效應。
他在給《哥倫比亞》雜志的一份聲明中表示:“研究這些慢性暴露對狗的遺傳和健康影響將加強我們對這些類型的環(huán)境危害如何影響人類以及如何最好地減輕健康風險的更廣泛理解。”
本文“核輻射”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keji/huanbao/85059.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