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8 17:58?來源 綜合
末日種子庫內部揭秘: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被稱為“世界末日種子庫”,保存全球植物種子,當然有些植物是沒有種子那沒辦法“備份”,記者探訪末日種子庫,揭開種子庫內部的神秘面紗。
末日種子庫的入口就矗立在常年積雪的半山腰上,形似巨大戰艦桅桿,使用鋼筋混凝土澆筑并以當前最新的工藝來保證電源供給,深入山體125米的倉庫內備有防爆破門和兩個密封艙。
末日種子庫內部
安全性堪比美國國家黃金儲藏庫
北冰洋上的斯瓦爾巴群島靜靜的躺在挪威大陸與北極的中間地帶,這里的冬季,白雪皚皚,仿佛時間冰凍靜止,荒野上山峰壯麗冰川高聳,隨處可見警示北極熊出沒的標牌,這里也是保證全球食物“終極未來”的“世界末日種子庫”-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坐落的地方。這座鮮有人能參觀、大名鼎鼎的末日種子庫到底什么樣?
末日種子庫的入口就矗立在常年積雪的半山腰上,形似巨大戰艦桅桿,使用鋼筋混凝土澆筑并以當前最新的工藝來保證電源供給,深入山體125米的倉庫內備有防爆破門和兩個密封艙,確保這些種子在核戰爭或者小行星撞擊地球這樣的世界末日來臨時還能給人類留下重建基礎,設想一下如果有一天全世界的重要農作物全部被毀,而末日種子庫就是人類最后的希望,它將確保所有農作物樣本都完好無損。
末日種子庫內部
入口處位于海平面上方130米,即使未來全部極地冰蓋融化海平面上升,它仍不會受到影響,此外末日種子庫也遠離戰爭,斯瓦爾巴島距離任何軍事沖突地都非常遙遠,即使有人轟炸了北極,理論上種子庫仍不會受到任何威脅。
末日種子庫一年只開啟2-3次,記者跟隨華大基因的考察團隊,是世界末日種子庫首次迎來的中國媒體團,種子庫的負責人特意從德國總部飛過來,單獨為我們打開了一次大門。平時這里基本無人值守,依靠內部的攝像頭和傳感設備與挪威政府的網絡相連接檢查安全,另外由于斯瓦爾巴群島遠離大陸,如果有人過來偷取種子,進出并非易事。
末日種子庫內部
農作物多樣性的種子守衛者
現今全球農業面臨很大危機,全球變暖,氣溫每改變一度,就會導致農業收成下降2%,不可預知的極端天氣出現頻率越來越高,人口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農作物的多樣性因為雜交等原因快速的消失,人類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很多作物的不同品種,運營管理末日種子庫的全球作物多樣性信托基金負責人Maria Haga介紹說:“例如從1950年至今,中國滅絕了90%的大米作物,美國滅絕了90%的果蔬作物。
很多關心此事的人正在世界各地收集作物的多樣性樣本放到末日種子庫中。那些我們已經失去的,沒辦法再追回,末日種子庫的目的就是盡可能地保存更多的種子,利用已有的多樣性種子來保護人類的現在和未來。”
多樣性對于糧食作物的安全十分重要,有多樣作物的存在,未來可以挑選進行優勢雜交,比如一個品種的小麥需要比較少的水就可存活但低產,而另外一個品種的小麥可能需要很多的水但高產,根據不同的特性可以雜交在一起,形成高產、需水量很少的新型的作物。
末日種子庫內部
末日種子庫里儲存著現在田地里已經看不到的品種,例如蘋果,現在市場上蘋果最多就5-6種品系,但實際100年以前蘋果的品種有1500多種,所以我們需要針對種子多樣性進行資源收藏。另外除了每個國家本國的種子資源外,其實也很需要國外的種子來幫助國家在農業和育種方面發展,通過共享的方式實現國際間作物資源共贏。
2015年9月份末日種子庫第一次從倉庫中取出保存的種子交給當初儲存它們的敘利亞國家種子庫,因為戰爭敘利亞國家種子庫被完全廢棄,科學家們從之前備份在末日種子庫中的325箱種子中拿出130箱,共計11.6萬個樣本,重新建立了本國的種子庫。
大多數國家都有自己的關鍵作物品種儲存,所以末日種子庫就像“備胎”,是這些種子備份的備份,當洪水、戰爭等威脅了國家種子庫,或者工業規模的農業極大地減少了遺傳變異以至于害蟲泛濫成災、作物死亡時,末日種子庫存在的意義就凸顯出來了。
記者一直很好奇末日種子庫是否會儲存轉基因的種子,對此Maria Haga回答十分干脆:沒有。因為斯瓦巴德島屬于挪威,而挪威有嚴格的法律法規不允許任何轉基因植物,所以原則上末日種子庫是明確規定不接受轉基因作物的種子,但是Maria Haga也提到,現在轉基因作物已經蔓延,可能會有例外種子被儲存進來。
末日種子庫內部
末日種子庫內部什么樣
進入這座遠離塵世的末日種子庫需要通過五道冰封的大門和一條百米多長的隧道,并沒有想象中的錯綜復雜,最外層的大門鋼鐵制成,只需一把普通的鑰匙就能打開,和我們日常使用的并無兩樣。進入第一扇門后,就能感受到異常的寂靜和刺骨的寒冷。
戴上安全頭盔隨著隧道逐漸深入山底,永遠不會解凍的凍土層,青色的水泥地面,山體中挖出的隧道也只是簡單涂抹了白漿,深處裸露出一些巖石表面,金屬色的管道通往三間倉庫,每間倉庫可以存放150萬份種子樣本,按照目前已經存儲的87萬份樣本計算,只啟用了一間倉庫的60%的面積,未來可存放的空間還很大。
真正儲存種子樣本的倉庫更是一點都不神秘,沒有奢華的裝修,沒有高科技的設備,冰凍的白色大門后,巖石墻壁上閃爍著冰晶,種子“大教堂”里像極了超市,一排排貨架上擺放著一個個封好的來自世界各地的盒子,儲存過程十分簡單,種子庫收到寄送過來的樣品后進行X光掃描,確保盒子里是種子樣本,隨后制作標簽,標明來源地、種子類別、存入時間等重要信息,拍照錄入信息庫,直接放入倉庫儲存并不會打開盒子。透過一些塑料盒可以看到里面存放了很多保存種子的小袋子,每一個袋子差不多可以裝200粒種子。
逛完整個倉庫大概僅需五分鐘,只能看到各式各樣不同地區寄來的盒子,倉庫外有一間工作室,墻上掛著用來紀念斯瓦爾巴種子庫的建立者Dr.Bent Skovmand先生的牌子,可惜這位創建者在2007年2月去世,并沒有趕上種子庫的竣工儀式。辦公桌上擺放著一本不起眼的留言本,每位拜訪過種子庫的參觀者都會要求登記留言,翻到第一頁,種子庫的第一位訪客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留言:“這對全人類的和平及糧食安全都是鼓舞性的標志。”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keji/xwzt/64988.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