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11 12:10?來源 綜合央視新聞
熱核聚變技術突破:2016年12月10日,央視新聞聯播報道,近日,由我國研制的熱核聚變堆核心部件在國際上率先通過認證,這是我國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的重大貢獻。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英文簡稱ITER,目的是實現可以控制的核聚變反應,探索利用核聚變能量的方式。由于它產生能量的原理和太陽發光發熱的機理相似,因此也被稱為“人造太陽”。“人造太陽”的核心是溫度超過1億度的聚變核燃料,而我國研制的這種材料就要直接面對這樣的超高溫環境。
按照ITER的設計方案要求,這種材料需要承受每平米4.7兆瓦的熱量,這足以在瞬間熔化一公斤的鋼鐵。中國的科研人員用三種材料組成的三明治結構,并在和多個國家的競爭中率先摸索出讓三種材料緊密結合的創新工藝。在權威機構進行的試驗中,該材料經受住了比設計標準還高20%的極端高溫環境考驗。
核聚變被視為有望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的重要科研領域,和普通能源相比,核聚變清潔安全,能量巨大,用于核聚變的材料氘存在于海水中,一升海水中的氘聚變產生的能量相當于燃燒三百升汽油,所以,核聚變所需能源可以說是取之不盡。
2006年,包括我國在內的7個國家和地區簽訂協議,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正式啟動,我國在項目中承擔了10%的工作量。專家表示,隨著項目的推進,人類有望在未來50年內,讓這種能源進入千家萬戶。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keji/xwzt/67160.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