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9 08:01?來源 綜合
2018未來科學大獎公布:2018年9月8日,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在北京公布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名單。李家洋、袁隆平和張啟發獲“生命科學獎”,林本堅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馬大為、馮小明和周其林由于在發明新催化劑和新反應方面的創造性貢獻,為合成有機分子特別是藥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徑,因此獲得“物質科學獎”。
林本堅因開拓浸潤式微影系統方法,持續擴展納米級集成電路制造,將摩爾定律延伸多代所取得的成就而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未來科學大獎單項獎金為100萬美元(人民幣約688萬元),每項獎金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生命科學獎”捐贈人為丁健、李彥宏、沈南鵬和張磊;“物質科學獎”捐贈人為鄧鋒、吳亞軍、吳鷹和徐小平;“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捐贈人為丁磊、江南春、馬化騰和王強。
9月8日,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上林本堅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獎金為100萬美元獎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
林本堅開拓了浸潤式微影系統方法,持續擴展納米級集成電路制造,將摩爾定律延伸多代。
公眾號“知識分子”介紹稱,正是因為他的發明,影響了世界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技術路徑,包括英特爾等在內的一大批國際巨頭由此舍棄耗資巨大的研究積累追隨其技術標準,從此造就了臺灣半導體的輝煌成就,對臺灣科技業發展貢獻巨大。
林本堅出生在越南,在臺灣上高中,并于1970年獲得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電機工程博士。他在IBM不斷提高成像技術,一干就是22年。2000年,林本堅回到臺灣,加入了臺積電。
出席本屆未來科學大會頒獎禮的還有丁健、徐小平等捐贈人代表,饒毅、王曉東、謝曉亮、丁洪等科學委員會成員。
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正式設立,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一年一屆,未來科學大獎的頒獎對象不限國籍,但需要是在大中華地區(包含中國大陸地區、香港、澳門及臺灣)完成研究的科學家,且研究要具備原創性、長期重要性和巨大的國際影響。
2016年,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的“生命科學獎”和“物質科學獎”得主分別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和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
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增設“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keji/xwzt/71246.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