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7-10 00:03?來源 溫州視線
永嘉大若巖景區旅游景點:陶公洞
陶公洞是大若巖景區內最負盛名的一個景點。它千初絕壁,一洞中開。洞高17丈(56米),深24丈(79米),寬23 丈(76米),洞中可容納數千人。傳說此洞是由大鵬神鳥用嘴巴啄成的。“洞內晦明,隨云變幻,云歸則暗,云散則明。” 拱形的石壁上,白石嶙嶙,景觀奇特,夜間燭光相映,或似鱗片,或似浮云,昏明異象,遠近殊色。洞分兩層,以56級石砌臺階相連,上層一邊的巖腳根有一“赤水井”,水泉常年不涸不溢,甚為清冽,掬而飲之,則甘冽異常。前人有詩云: “怪石奇峰疑鬼斧,飛泉古洞出神工。欲將赤水化作酒,任人痛飲得延年。”
下雨天時,陶公洞前的小溪內流水潺潺,溪水聲伴著雨聲一齊飄進洞內,頓時幻化成無上美妙動聽悅耳的歌聲,這時你會分不清是雨聲抑或是溪水聲。站在洞口外側,仰觀洞頂絕璧,水點有如星光散落,宛如珠磯,是謂“天女散花”。每當晨曦初上,曙光映照水珠,這時即見虹霓高懸,絢麗無比。而逢夏秋暴雨,山水傾瀉,恰似白龍下洞,更是一番奇景。
陶公洞現在為一所道院,為“天下第十二福地”,其歷中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后漢甘露年間,道士傅隱遙曾}蘑于此;三國時,王玄貞在此修煉,其徒朱孺子偷飲拘祀汁而羽化登仙,而后王玄貞盡食其根,也飛升成仙,此即洞前那塊突兀的“登仙石”之由來,石上刻有“世外蓬萊”四字。及至南朝齊梁年間,被譽為“山中宰相”的著名道教思想家和醫藥學家陶弘景隱居此偌大石室洞天,在此著有《真浩》和《本草經集注》等書,行醫濟世,澤被百姓,因此深得遠近貧苦村民的感戴,因此后人將此石室叫做陶公洞,以資紀念。洞內殿宇始建于唐鼓宗咸通七年(866年),宋、明、清陸續修建,現共有前中后三佛殿以及胡公殿等,顯得也佛也道,不倫不類。不過,此處香火倒是極為旺盛,四時游人香客如織如云,洞中香煙繚繞,云霧迷漫,燭光照洞,頂石片片,鱗次灼閃,有如云霞冪空,觀者詫為趣絕。如今,特別是每年的農歷8月初到9月9日,是為香期,來這里燒香拜佛的游客日逾萬人。其實,這些香客朝拜的都是同一位神抵一一胡公大帝。胡公名則字子正,浙江永康人氏,官至戶部侍郎,北宋時曾任溫州知州。胡則為官清廉,關心民間疾苦,深得溫州地區百姓敬仰。胡公逝后,百姓遂為其立廟塑像,歲歲進香朝拜,尋求護佑。如今楠溪江沿岸仍留有民謠: “吃胡公,用胡公,沒有胡公叮當窮。”香客當中,各式各樣的人都有一求子、求壽、求福、求祿……在彌漫的煙火中,隨處可聞他們對“神靈”許下的肺腑心聲。
陶公洞三面環山,一溪繞流,平添了它的空靈脫俗之氣。特別是每當星月交輝的夜晚,人們站在洞口望月,這時“洞口邀明月,月光斜照樓。排徊不肯入,皎潔共灘流”;金簡庵的《陶公洞望月》一詩生動地描繪了此時那美妙的夜景。此景此情,讓人心醉神迷。
“懸崖滴水晴疑雨,涼氣襲人夏似秋”。陶公洞內冬暖夏涼,四季宜人,使人心境超脫。真可謂“古洞幽深別有天” 了。陶公洞附近,六螺山、玉峰洞、一線天、十二峰、白云嶺、赤水亭……諸景點,星羅棋布,相得益彰。“山中何所有? 嶺上多白云。只堪自怡悅,不可持贈君。”在陶公的點撥下,古往今來,多少遷客騷人來此觀光憑吊,題詩作賦,從而使陶公洞聲名日益遠播。
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