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7-12 14:36?來源 溫州視線
小若巖在永嘉崖下庫附近的深山中,崖下庫景區在大若巖陶公洞,小若巖在深山中,同樣也是因為山峰秀麗奇特,才有小若巖之稱,此地和楠溪江景區相隔甚遠,若有人告訴你小若巖在楠溪江就是騙你或者他根本沒有去過楠溪江。
小若巖和楠溪江在九丈大橋過去就分路了,一個方向是去楠溪江,一個方向是去大若巖和說崖下庫景區。
小若巖位于陶公洞東側五、六里的深山當中,與崖下庫互為毗鄰。此處壑深林密,奇峰聳秀,是楠溪江不可多得的一個景點,據清光緒《永嘉縣志》載:“在城西北百里,層巖壁立,水石清奇,西南有洞,下臨深壑·…”天下之奇,果盡于此矣卜··…固嘆山川秀發,引人興致如是哉……小若之奇,真足卑雁蕩、侮玉飯,為歐中第一,不誣也!”可以想見此處勝景。
從崖下庫邊上的大東村后山出發,沿著蜿蜒曲折的山間小路登攀而上,一路上,松樹茂密青翠,樹枝在徐徐的山風中輕輕地晃動,算是跟我們打招呼。一路上,野草芬芳,山花爛漫,小鳥啾啾,澗水潺潺,使人心神驗蕩,美不勝收。
小若巖洞,懸嵌在離地200余米高的壁立懸崖間,下有數十米,上有百余米,一條棧道,緣壁而人,成了洞與外界的唯一通道。從山腳下抬頭仰望,僅能夠看見一個幽深的小洞,神秘莫測。進出此洞的觀光游人,只能將身子緊貼著崖壁慢慢地側移,不禁讓人有“猿猴對此愁攀緣”的驚嘆。于是,你將為一種探險豪情所激勵,心神專注著前面的目標攀緣,全忘了四周的美景。到了與小若巖相平的地方,你將會發現腳跟的左側有一條蛇形的找道,長一百多米,寬一米左右,是前人從石壁上開鑿出來的,而棧道的盡頭就是小若巖洞,看著棧道上磨得光滑的印痕,就知道有無數的古人在此留下了足跡。可今天,你也將踏著前人的腳印將足跡留在千古崎嶇的棧道,你會有什么感想?
乘坐竹筏進人楠溪江,悠悠江水載你漂游,灘林、卵石、青山、草地從眼前一一滑過,孕育了悠閑的情調與風韻。而橫跨棧道,人如半空飛鳥,腳下凌空,耳邊風響,令人心驚膽戰,冷汗虛冒。而當你進入了棧道之后,會禁不住地發一聲感嘆:好險啊!仍心有余悸好久好久。
小若巖洞深二十余米,寬三十米,高六十米,洞壁呈乳白色,洞內十分明亮,洞的深處有石頭壘砌,將洞分為上下兩層,據清光緒《永嘉縣志》載:以前,洞中曾建有寺廟樓閣,鑿石雕欄,“復宇層閣,就巖而立,寬邃窈窕,明敞嚴凈,可居二十余人。倚欄俯仰,上插有漢,下臨無地,有泉自巖頂來,從掩霏灑如纓絡絲”。據說從前有一個老僧偕小童曾在此修身養性。如今盡管人去樓坍,但是斷墻裂垣猶存,地基的青石板上爬滿了青綠的苔鮮,偶而還撒著些黃鹿的干糞,讓人懷古之情油然而起。站在洞內,向外面觀望,只見山巒逶迤起伏,層次分明,山色隨著視線的遠近由明到暗、由清晰到模糊終至消失在白茫茫的朦朧霧色之中。如果往近處仔細地觀賞上一番,則會欣賞到大自然的千種姿態,萬般風情。綿亙的山峰,有的如打禪靜坐的老僧,有的如對鏡梳妝的美女,有的如老牛喝水,有的如伏虎咆哮無不惟妙惟,美灸美侖。
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