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8-09 14:35?來源 溫州視線
楠溪江獅子巖
楠溪江的蚱蜢舟
楠溪江的蚱蜢舟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朋友,你到過楠溪江嗎?朋友,你坐過蚱蜢舟嗎? 楠溪江的蚱蜢舟和李清照的詞《武陵春》描寫的“只恐雙溪蚱蜢舟”大概是差不多的蚱蜢舟吧。
蚱蜢舟是一種航行于江、溪、河泊的小船,一般船身約11米,寬度為1.8米,船上有箬棚,可以用來防風避雨。這種小船兩頭尖尖,又因其小巧猛捷,當地人遂以機靈善跳的昆蟲蚱蜢與之相比,稱其為“蚱蜢舟”。名為“蚱蜢舟”,其形體其實比蚱蜢要大。船篷由竹竿、竹蔑和箬葉編織而成,呈孤狀,中間隆起,共為兩節,可伸可并,因為有一節船篷可以推開。船篷推開后,長長的一段船身就成了敞篷的,樣子有點兒仿佛南宋詞人李清照《武陵春》一詞中“載不動許多愁”的“雙溪蚱蜢舟”。篷壁上還可以開一扇小窗,人坐船中可以透過此小窗去飽覽楠溪江沿岸旖旎的水色山光。
相傳,蚱蜢舟的船篷為宋代永熹學派主將葉適所創。船內一般分為三個船艙,后艙為老大鋪,放日用品,供老大休息;中艙稱客艙或者貨艙,供搭客或裝貨之用;船尾使舵處擺放缸灶、鍋罐之類,供燒飯之用。一般的蚱蜢舟可容坐二十多人,載貨最為三千余斤。據史載,早在南朝時,永嘉楠澳江上就已有蚱蜢舟,唐朝詩人盂浩然在《宿永嘉江》一詩中提到“借問同舟客,何時到永嘉”。還有謝靈運在公元423年春天寫的《過白岸亭》:“拂衣遂沙垣,緩步人篷屋 ……”我想,這里的篷屋可能指的就是楠溪蚱蜢舟吧。
悠悠三百里楠溪江,在“春雨綿綿水長流”時,有兩百多里可走蚱蜢舟。楠溪江是永嘉山底通往溫州城市的唯一水路,沿江兩岸有許許多多的農家歷來以撐船過日子。勤勞智慧的楠溪江船老大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還創造出了一系列優美而動聽的船歌,如“一年四季船上家,山光水色美如畫,春夏楊柳迎風擺,秋冬紅葉眼看花”等等。蚱蜢舟扯著白色的風帆,一隊一隊,上上下下,來來往往地奔波于楠溪江上。尤其是在夜間,船老大劃著槳,唱著歌,一梢一劃一磕,極有節奏,發出了悠揚而悅耳的歌聲,使得他們振奮精神,激發出勞動力量。要是你以后有機會去永嘉楠溪江游玩,千萬不要錯過“蚱蜢舟夜落沙灘,船老大劃槳歌唱”的動人情景喲。
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