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8-12 22:41?來源 溫州視線
楠溪江的村寨,無論是地處富庶的江邊或者貧困的山坳,除個別或零散的居民點外,都由豐富的古建筑構成。突出表現于村村有涼亭,村村有荷池,村村有宗族祠堂戲臺,有的一村一祠二臺,有的二村數祠數臺,這些宗族祠堂戲臺均是楠溪江各村寨的公共設施,并非私家享用,這種構成在國內實屬罕見。
楠溪江宗族祠堂:永嘉巖頭的祠堂
楠溪江的宗族祠堂一般坐北朝南,建于村東或者村西的村寨人口處,絕無建于村中央的。這種建筑規模較大,一般平面呈縱長形三間三進式。第一進為大門,門前有雙獅或鼓形石座,正門上畫著秦瓊、尉遲恭或魏徵像,皆附有美麗動聽的傳說。門檐上方高掛祠堂之名,如“陳氏宗祠”、“李氏宗祠”、“周氏宗祠”等,大門進去有一方形戲臺,乃村寨古時候最高檔的文化設施。各村的戲臺雖然有精巧粗野之別,然大小格局基本相似。戲臺進處,中間為一院落(楠溪江本地人稱為天井或道坦),兩側是廊慶,跟戲臺倒座相結,歇山頂,屋角起翹,內木雕飾精致細膩。第二進為大廳,內掛宮燈和各種牌匾。第三進為后寢,供宗族子孫停放棺木和先祖靈牌。據永熹蓬溪謝氏宗譜載:“明嘉靖乙卯(1555年)……窄先世廬賈舍側田開創造作前堂后寢中之亭翼三層樓廂廡烏革翚飛黝堊丹漆煥然一新”,楠溪江宗祠建筑山此可見一斑。
楠溪江宗族祠堂戲臺
較大的宗族祠堂,前面開有三至五扇大門,中門走戲臺下通過,戲臺面中間樓板可隨時拆卸,以便祖宗牌位或大型祭品進出,一般人只能從邊門而入。左右兩廊廡與后殿相通,后殿一般為五間四柱前廊式,后墻中央為祭壇。柱礎多為石圓雕,樣式頗豐,如果宗族中有人做過大官,則柱礎可用虎爪紋,柱礎式樣與上面立柱的斷面形式配合默契,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此外,還有些宗祠的柱礎不用石頭而用木頭構建。
楠溪江宗族祠堂建筑宏偉
舊時,祠堂門不常開啟,只是遇大事時,如遇族人犯了家法要懲治、族中人中科舉要志慶、年節要祭祀、房族要修楔(修譜)等時,方才開門。此時,由族長發表講話,進行嚴格的家法教育,同族子孫都要在此聚精會神地聆聽,接受祖先遺訓,內容側重于長幼有序、勤儉持家、兄弟和睦等。如楠溪江芙蓉村的陳氏宗譜“族規”中就耕讀一條記著:“讀可榮身,耕可致富,勿游手好閑,自棄取辱,少壯蕩廢,老度莫及”的條文。直到解放前夕,凡考上高中、大學的學生,常用宗族祠產交學費,可見對文化教育的重視。有些地方還祟尚習武之風,令子孫在祠堂前打一套拳腳或是在戲臺上擺擂比武。如楓林村的農歷二月二十一日為每年武術節,屆時,武林高手如云,先由村中年事最高的白發老翁打一趟南拳,再由一位4-5歲的小孩子表演一趟地趟拳,接下去便一個接一個地上臺比武,臺下觀眾掌聲雷動,鼓掌助威。
解放以來,楠溪江的宗族祠堂大致經歷了這么幾種變故:一是僅留下斷壁殘垣或徹底坍塌;二是改祠堂為小學校舍;三是為他人租用、辦廠、住宿、堆貨等;四是經妥善保管或修繕,保持原貌。
楠溪江的宗族祠堂是考證楠溪江農村宗族社會活動,研究宗族社會文化的實物例證,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位和歷史參考價值。
編輯: 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