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angqichache.cn 2011-05-06 16:13 未知 【字號:大 中 小】
湖北省簡稱“鄂”,位于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是連接東部沿海地區與西部廣大內地的中間地帶。
湖北省飲食風俗是自然條件、民族遷徙和民族構成、歷史傳承、食俗交融等綜合作用的結果。湖北各族人民在歷史的長河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其中包括飲食文化。
湖北菜,簡稱鄂菜,按有文字記載的時間算,至今也有2000多年的歷史。早在2000多年前,具有楚鄉風味的鄂菜在廣闊富饒的江漢平原上已具雛形;唐、宋兩代鄂菜有了明顯的發展;到了明、清時,鄂菜趨于成熟。
湖北的特色風味小吃繁多,這些特色風味小吃的形成和發展也都有其歷史發展的原因。早在戰國時期《楚辭·招魂》中一份楚宮筵席單中就有麻花、馓子、蜜糖糕、油炸餅等,這是湖北小吃見諸文字的最早記載。另外有一些風味小吃的形成則相伴有歷史故事。如鄖陽的“高爐餅”,相傳楚太子監封地屯郢,喜吃此餅,并傳諭列為御膳,于是便成為地方風味小吃。“九黃餅”起源于東晉,據說東晉荊州刺史桓溫及唐代大詩人李白都曾重九登高,漫游龍山,均品嘗過此餅。云夢魚面發源于清道光年間,據《云夢縣志》載,當時云夢縣城里有個許傳發布行,生意興隆,專設客棧招待外地來的客商。客棧廚師姓黃,有一天和面,他不慎碰撒了準備氽魚丸子的魚肉泥,他就順手把魚肉泥和在面里,搟成面條。客商吃后大加贊賞。此后他就如法炮制,招待客商。有一天面做多了吃不完,他就把面曬干后儲存起來。誰知干面煮熟后其味更佳,這就誕生了云夢魚面。這些風味小吃經過千百年的歷史傳承,成為今天湖北省別具風味的地方小吃。
湖北飲食風俗形成的歷史原因還表現在歲時、信仰、禮儀等食俗的傳承上。現行的許多食俗如端午節吃粽子就起源于湖北。關于吃粽子,湖北就有幾種不同傳說:在屈原故里秭歸,傳說屈原投汩羅江后,熱愛屈原的楚人很悲痛,紛紛從四面八方趕到江邊,有的還劃著漁舟去打撈詩人的遺體。為了祭吊屈原,人們紛紛用竹筒貯米投于江中。在漢代的建武年間,長沙有個叫區回的人,忽然遇到一個自稱三閭大夫的人。這人對他說:你每年祭我的竹筒米很好,可惜都被蛟龍偷食了,以后請用楝樹的葉子塞住筒口,上面再用五色絲線捆牢,蛟龍就不敢再偷吃了。此事傳開后,在屈原故里每年五月初五人們就按屈原所說的辦法祭吊他。后來人們便不再將粽子投入江中,而改為食品,逐漸成為一種食俗并風行全國。而襄陽一帶則流傳屈原托夢告其妻,用五色絲纏住粽子避免蛟龍的吞食。盡管傳說不一,但都表明在戰國時五月初五就有以粽子祭屈原的習俗。后發展成為端午節食粽子的節令食俗。
湖北境內共有少數民族40多個,人數較多的少數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滿族、蒙古族等,除土家族為湖北的土著少數民族外,其余的少數民族都是從外地遷來的。這些少數民族有的創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飲食和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食俗,有的將自己民族的飲食和食俗帶入湖北省,使湖北的食俗更加豐富多彩。從地理交通上講,武漢市號稱“九州通衢”,自古以來就南接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隴坂,下接江湖,交通便利,為省內外的經濟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再加上政治的影響,使得其他地區和省份的飲食風俗及特色風味飲食傳至湖北較早。部分經過本省人民的精心改制已具有湖北的地方特色。湖北的邊界地區受鄰省的影響很明顯。如鄂西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宜昌西部受四川的影響很大。
湖北飲食習俗總的特點是:一、稻、魚為主; 二、喜食雜食;三、風味薈萃;四、口味以酸、甜、苦、辣為主。
湖北地域廣大,根據各地區的食俗差異,現將湖北省劃分為鄂東、鄂西南、鄂西北及回族四個飲食風俗區,一一向大家介紹。
鄂東飲食調味以辛、辣、酸、甜為主,注重味鮮。
鄂東地區風味小吃豐富多樣。武漢熱干面是當地居民的早點,此外小桃園煨面、四季美湯包、談炎記水餃、一品香大包、全料小湯圓、桂花赤豆湯、重油燒賣等都是武漢人民不可缺少的風味小吃。鄂州的東坡餅、黃州燒賣,荊州的散燴八寶飯、早堂面、九黃餅等也都是傳統的風味小吃。其他如云夢魚面、孝感米酒、沔陽棉花糕、紅安翁子粑、鐘祥豐樂齋包及豆皮、面窩、發米粑、歡喜團、豆腐腦等,都頗具特色。
作為傳統的飲料,茶和酒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鄂西南飲食風俗
鄂西南飲食風俗區主要是指以清江流域為主體的湖北西南部地區,包括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地區西部的廣大地區。這里山高谷深,氣候具有高原特色。
鄂西南地區主要以苞谷(玉米)、薯類為主食,輔以稻米、小麥等。
鄂西南副食以懶豆腐為主。懶豆腐,又名“合渣”,是用黃豆與蔬菜合煮而成。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一些地區用豆漿拌豬雜、粉條、蘿卜絲做成“懶豆腐”,用它拌食苞谷米子飯,味美易咽,營養豐富。臘肉也是鄂西地區人們常吃的副食。鄂西南人喜酸愛辣,在口味嗜好上近似于四川。這里家家戶戶都有一個或幾個酸菜壇子,都曬有干辣椒,一年到頭幾乎餐餐不離酸菜和辣椒。此地有“辣椒當鹽”之說。
鄂西南人喜茶愛酒,這里的居民不論寒暑閑忙,都有煮濃茶喝的習慣。日常所飲的酒主要是自釀酒。
鄂西北飲食風俗
鄂西北飲食風俗區主要涵蓋以襄陽為中心的三北崗地,包括隨州、荊門、神農架和鄖陽等地。其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為主,也有部分平原、盆地。在飲食風俗上,偏東部分受鄂東影響較大,西部及西南部受四川影響不小,北部則受河南、陜西飲食文化滲透,但同時也有鄂西北飲食風俗區自己的特色。
在日常飲食風俗上,鄂西北地區由于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大部分地區以小麥、苞谷為主食,部分平原谷地以稻米為主食,輔以苞谷、小麥、高粱。
副食種類比較多,四季蔬菜、家禽家畜、魚類水產、山中野物無所不有。由于物產的豐富和獨特,在副食上也形成了自己的風味和特色。襄樊菜側重于蒸、煎、炸,同鄂菜有一定的淵源關系,因而有人將襄樊菜歸入鄂菜之列。其傳統的風味菜肴有面筋肉茸、瓤瓜肉、鍋貼魚等。鄖陽的網油砂和荊門的龍須菜等也是傳統名肴。襄樊的大頭菜是早餐佐食的上好小菜之一。
鄂西北飲食風俗區的特色風味小吃繁多,這些風味小吃是構成人們日常飲食結構的重要部分。主要的風味小吃有襄樊糊辣湯、“沙薄刀”、谷城空心魁面、荊門太師餅、鄖陽高爐餅、隨州牛肉面等。襄樊糊辣湯原是回族的風味飲食,現已成為襄樊各族人民共享的美味佳品。
這里的常飲之酒還要數家家會釀的苞谷燒酒和糯米黃酒,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飲的四季酒,冬飲御寒,夏喝消暑,有濃郁的地方風味。糯米黃酒介于白酒和啤酒之間,用純糯米釀制,原液呈淡黃色,成品為乳白色,稍有粘性。它和啤酒一樣,講究新鮮,釀成后在短期內飲用,否則會變質,因而又叫“應時黃酒”。
回族飲食風俗
回族是湖北省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之一。他們大致是在元、明期間隨戰爭、駐防或經商、宦游、戍屯、墾荒等方式遷徙而來的,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散居于全省各個縣、市,但以荊沙、武漢、兩陽、襄樊等地最為集中。湖北省的回族在飲食風俗上深受當地漢族的影響,這種影響涵蓋了日常、歲時、信仰和禮儀飲食風俗的各個方面,但也仍有自己的特色。
在日常食俗上,回族由于主要居住在江漢平原和部分山區的城鎮,因而以稻米為主食,輔以小麥等,喜吃面食。副食種類也很多,如家禽家畜和魚類(禁忌的除外)以及四季蔬菜等。
湖北回族有自己獨特的民族風味菜肴。如沔城回族的“三圓”、“四扣”和以牛肉為原料的五香燒烤等。所謂“三圓”是指牛肉餅、小京圓、魚圓;“四扣”是指扣雞、扣牛肉、扣酥魚、扣鴨。“三圓”、“四扣”中的牛肉餅和扣酥魚匠心獨具。
回族人民還喜吃素食,一些城鎮都有素食館,尤以武漢市為典型。作為日常飲食,回族的小吃也有特色,如襄樊海記糊辣湯、武漢哈胖子鍋貼、徐洪春豆皮、黃慶記豆絲、金餅子的蔥花餅、金發記的作餃等。這些民族風味小吃,不僅是回族同胞的日常食品,也吸引著漢族和其他各族人民。
現在,居住在湖北省境內的回族,部分地區仍過開齋節和古爾邦節等傳統節日。其他節日已大致與漢族同。在節日里,回族人民除置辦佳肴外,還喜歡吃一些素油糕點。主要的素油糕點有京果、花根、麻片、寸金、酥糖、桃酥、月餅、芝麻糕、小品糕、雞蛋糖、云片糕等。一些回族面點也時常作為回族節日食品,如沔城的酥餃。
湖北一些地方的回民逢年過節有吃“早宴”的習俗(漢族稱為“三道茶”),即第一道茶吃糕點、糖果之類,第二道茶吃湯圓或豆末、雞蛋、伏汁酒之類的點心,第三道茶才是上午的正宴,其菜肴是十個盛滿五香燒烤、紅臘之類的菜碟。回族的“早宴”既是節日食俗,又是待客的必設之宴。
一般在嬰兒生日宴會、婚禮宴會、吃喪飯前,回民都要請阿訇念經,以消災和表示對真主的虔誠。回族飲食風俗的最大的特點就是飲食禁忌貫穿于一切飲食活動之中。
鄂東飲食風俗
鄂東飲食風俗區是指以江漢平原為主體,以武漢市為中心,包括孝感地區、咸寧地區、黃崗地區、荊州地區在內的鄂東、鄂東南廣大地區。此區氣候適宜農作物生長,交通便利,是湖北省飲食風俗的典型代表地區。
鄂東地區以大米、小麥為主食,一日三餐。早餐主要是稀飯,大別山區和低山丘陵部分地區早晨先要泡茶喝,然后才做早飯吃。一些城鎮早上有吃茶點、小吃的習慣,中、晚餐大都是米干飯。
鄂東區副食種類繁多,蔬菜四季長青。一般稀飯大都以皮蛋、咸蛋、榨菜、咸菜、醬菜、辣蘿卜條等為副食。干飯則隨季節變化,主要以各類蔬菜為副食。如春天有泥蒿、白頭韭菜、黑白菜、菜苔、蒜苗等,夏天有豆角、南瓜等,秋天有茄子、苦瓜、蓮藕等,冬天有蓮藕、蘿卜、黑白菜、焰心菜等。在民間還流行著“春韭夏瓜、秋茄冬藕,紅椒青菘、綠芹紫苔,四季輪換”的諺語。作為佳肴也有各種各樣的魚類、肉類、蛋類、禽類。對鄂東飲食風俗區來說,魚類在各種佳肴中最為突出。魚類有黃魚、鱘鰉、鈵、鮑、鯢、鲇、鯢、鳊等幾十種,做法上側重于蒸、煨、炸、炒、燒等。在鄂東地區單獨以魚為原料的佳肴就有幾十種,主要是全魚類、魚糕類、魚丸類菜肴。許多城市筵席和農民鄉宴其全部菜肴都是魚。其他筵席也少不了魚,有所謂“無魚不成宴”的說法。武昌魚又名“團頭魴”,是魴魚的一種,原產于鄂州市梁子湖。它肉質細嫩,脂肪豐富,可用多種方法烹制,如清蒸武昌魚、花釀武昌魚、梅花武昌魚、楊梅武昌魚,其中以清蒸武昌魚為最佳。魚糕也是鄂東的傳統佳看,素以吃魚不見魚,魚含肉味,肉有魚香,清香滑嫩,入口消溶而獨具風味。
鄂東的傳統菜肴有三種不同的地方風味。武漢菜:注重刀工火候,講究配色造型,尤以煨湯技術獨到,代表菜除清蒸武昌魚外,還有老大興魚、黃陂三合等。荊州菜:以烹制各種淡水魚見長,并以各種蒸菜為特色,代表菜有魚糕丸子、沔陽三蒸、公安三鮮頭菜、鐘祥蟠龍菜、江陵散燴八寶、冬瓜鱉裙羹等。鄂州菜擅長燒、炒,用油寬,汁濃口重,有鄉村風味。
武漢菜點吸取了湖北各地和外地的一些風味菜點的長處,善于變化改革,花色品種較多,注重刀功火候,講究酸色造型,尤其是煨湯技術有獨到之處。荊沙菜以烹制淡水魚鮮見長,更以各種蒸菜(如“沔陽三蒸”)最具特色,用芡薄、味清純,關于保持原味。黃州菜擅長燒、炒,用油稍寬,火功恰當,汁濃口重,味道偏咸,富有鄉村風味。湖北的小吃點心品種多,風味特殊。
湖北著名風味菜點有:清蒸武昌魚、雞茸架魚肚、鐘祥蟠龍、瓦罐煨雞、菜薹炒臘肉、雞泥桃花魚、峽口明珠湯、魚氽、熱干面、三鮮豆皮、東坡餅、面窩等。
雞泥桃花魚
在長江三峽附近的宜昌城,有一道傳統的名貴湯菜,叫"雞泥桃花魚"。它是用桃花色、雞脯肉、魚肉等為主要原料制成的。每當它端上席來,就如同開放了一朵清新艷麗的桃花,特別惹人喜愛。而且此湯湯味清鮮,鮮嫩軟溶,營養豐富,是難得的湯中之上品。桃花色是這道湯菜的精華所在,但桃花魚并不是魚,它是一種水藻類的透明體。桃花魚生于彝陵峽口和香溪河里,它與桃花共生死,在桃花盛開的時節,它也出現在蕩漾的碧波中,只見它酷似一瓣瓣桃花,有的潔白無瑕,有的紅妝淡抹,有的色呈乳黃,伴隨著清清的水波而上下起伏,與香溪河兩岸如同丹霞般的桃花交相輝映,使人難辨真偽。桃花謝后,桃花魚也就無影無蹤,回歸到神秘的大自然中去了。
有誰知道這艷麗可人的桃花魚,還有一段感人淚下的故事呢。西漢時期,香溪河邊出了一個著名的美女王昭君,漢元帝時被選入皇宮。后來,漢朝和匈奴和好,匈奴呼韓邪單于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是個深明大義的奇女子,主動要求出塞。臨行之前,昭君回故里省親,告別父老鄉親。昭君要離開故鄉的時候,正值桃花凋謝的時候,只見滿天落英繽紛,好似也在為昭君傷情。就在這漫天花雨之中,昭君告別了父母,告別了鄉親,告別了故里,登上了遠行的小舟,小舟載著昭君緩緩離去,那滿天的桃花竟似不忍昭君遠去,都飛舞起來,落到香溪河里,追隨著昭君的芳舟。遠了,遠了,親人們的身影再也看不見了,這哺育自己長大的香溪河也將與你永別了,昭君的心頭涌起了無限的傷感,充滿了故土之思,不禁含淚彈起琵琶,淚珠隨著弦聲濺落到那一片片的桃花瓣上,那被昭君的淚水浸透了的花瓣就變成了桃花魚。就這樣,昭君一路灑落的淚水,把滿河的桃花瓣都變成了桃花魚。船到彝陵峽口,琵琶弦斷音止,那滿河的桃花魚也就隱進了桃花潭,告別了這位遠去異國他鄉的佳麗。今天,當人們來到宜昌,品嘗雞泥桃花魚的美味時,這艷麗可人的桃花魚仿佛還在向你敘說著昭君的故事呢!。
牛肉摳餃子
“牛肉摳餃子”是湖北沙市傳統的風味名貴小吃。它選用優質秈米制成餃子皮,餃子餡用去筋牛肉為主,將之剁成肉泥,配以調料,在熱油中氽炸兩次而成。這種餃子的形狀是口小肚大,肚內塞滿了牛肉餡,因而叫做牛肉摳餃子。它的特點是:餃皮酥脆,落口化渣,餡心鮮香,余味綿綿。牛肉摳餃子傳說還是明太祖朱元璋創意的呢!朱元璋小的時候家里很窮,只得去給財主放牛謀生。這個財主十分吝嗇,朱元璋經常餓肚子。有一天中午,朱元璋實在餓急了,就宰了一頭小牛,隨便找了個壇子煨起牛肉來。餓急了的人什么都覺得十分好吃,朱元璋很快就吃了個精光,這頓牛肉的美味也就深深地印在他的記憶之中。怎么向財主交待呢?朱元璋從小就是個主意極多的人,他很快就編好了一番謊話,跑回去對財主說道:“不好了,小牛拱了地。”財主當然不信,急忙跟朱元璋一起跑到野地里去看,只見半截牛尾巴扎在地里,財主忙用力一拉,“土地公公”在地下學著小牛哞哞直叫,這下財主信以為真,說:“牛真的拱了地哩。”就這樣,宰牛之事就給打發過去了。
朱元璋當了皇帝后,吃膩了山珍海味,又想起自己偷吃牛肉的事來,就召來了自己的老鄉、御廚張義,下令張義做一種壇子與牛肉同吃的食物來。張義經過仔細琢磨,反復試制,終于仿照壇子的形狀,做出了牛肉摳餃子。朱元璋吃了之后,十分滿意。朱元璋是個疑心極重的人,他一直害怕人們揭他的短,什么小時候做過放牛娃啦,當過和尚啦,等等,他認為這些事傳揚出去會損害他當今圣上的威望。因此,朱元璋同樣害怕對自己知根知底的老鄉張義,疑心張義會把自己偷牛吃的老底泄露了出去,就想殺人滅口。張義探知這個消息后,趕忙偷偷地逃了出來,一躲就躲到了沙市,把制作牛肉摳餃子的技術也帶到了沙市。從此,牛肉摳餃子就成為沙市的流行小吃。
湘妃糕
湘妃糕是湖北公安縣的傳統佳肴,現名三鮮頭菜。三鮮頭菜以魚糕、魚丸為主,加上豬肝、腰花、肚類等三鮮,輔以金針(即黃花菜)、黑木耳、冬筍等配料,使整道菜色調豐富,鮮嫩可口,是當地宴席上必不可少的頭等名菜。
傳說三鮮頭菜緣起于湘妃。湘妃是遠古時代的賢君虞舜的妻子娥皇,她與妹妹女英共事一夫。有一次,姐妹二人跟隨舜帝南巡,來到了今天湖北公安縣城北的柳浪湖畔。湘妃原本身體就比較弱,再加上路途勞頓,感染上了風寒之疾,不思飲食,身體也一天比一天衰弱。女英見姐姐沉痛在身,輾轉床側,內心非常焦急,她想起姐姐平常最喜歡吃魚,何不就近在柳浪湖中捕魚,制成美味,以開姐姐的胃口。于是女英就讓漁人伯翁捕了一尾魚,叫廚師司馬弼加工成美味。司馬弼考慮到病人的特點,就剁去魚頭魚尾,剔掉魚刺,將魚肉剁成肉泥,蒸成魚糕。娥皇一嘗,覺得鮮嫩可口,立時食欲大開。營養跟上了,娥皇的身體也就逐漸好了起來,可以跟隨舜帝繼續南巡了。后來,娥皇、女英雖然離開了柳浪湖,但魚糕的做法卻留了下來。人們在仿制的過程中,不斷加以改進,使得魚糕的滋味越做越好,名氣也越來越大,到清朝末年,人們又在魚糕上面添加豬肝、腰花、肚類等三鮮,這道菜式最終定型,滋味也更加鮮美,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被定為當地的頭等名菜。
孝感麻糖
“孝感麻糖”是湖北著名的地方風味名點。它以精制糯米、優質芝麻、綿白糖為主要原料,配以桂花、金錢桔餅等,用傳統的配方精心配制,經過12道工藝流程,32個環節制成,孝感麻糖外形猶如梳子,色白如霜,香味撲鼻,風味獨特,營養豐富,含蛋白質、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有暖肺、養胃、滋肝、補腎等功效。
孝感麻糖歷史悠久,相傳宋太祖趙匡胤曾經吃過并贊不絕口,從而一舉成為皇家貢品。后來各地也都仿制,但味道就是及不上孝感本地的土產,故不相傳,只有用孝感城關西門外城隍潭的“龍吐水”熬糖,才能制出上品的麻糖來。怪不得即使是孝感的制糖師,如若遷居他處,也會做不出原先的風味來呢。孝感麻糖的創制,據說與一個饞嘴的糖坊老板娘有關。這個老板娘因為有饞病,時常熬不住要偷糖吃。有一次,她正吃得津津有味時,看見老板進屋來了,慌得她趕忙把一碗糖丟進了裝芝麻的罐子里,不想卻被老板發現了。老板見糖上沾滿了生芝麻,要丟掉實在心疼,要弄掉生芝麻又沒有辦法,不由得十分生氣。這時,那個饞嘴的老板娘在邊上說道:“有辦法利用的,把它放在鍋里烙熟,好吃得很呢。”老板一試,果然味道不錯,后來,一位熬糖的老師傅從這件事上受到了啟發,由此創制出了孝感麻糖。
抓炒魚條
抓炒魚條是湖北潛江縣的地方名菜,它的具體做法是:先將魚肉切成一寸二分長的魚條,掛上蛋清糊,在油鍋里炸成半成品,然后再一把一把地抓起來,放進盛有糖汁的鍋里,加上所需佐料,反復翻炒而成。此菜內嫩外酥,形如銀條,很是誘人。
這道菜式的形成,與清朝官場吃喝之風的盛行有很大的關系。相傳在清朝康熙年間,潛江縣官任上來了一名酷愛吃魚的縣官,此人來到盛產名魚的江漢流域,真是得償平生所愿,整天費盡心思,變著花樣做魚吃,倒給他創造出了抓炒魚條的技法。這一天正恰逢這縣官做壽,他請來了滿座賓客,然后故作神秘地令書童上菜。眾人只見書童端上來一個上面覆蓋著紅緞的盒盆,卻不知里面裝的是什么新奇玩意。正在納悶之際,縣官放下了酒杯,笑著說道:“今日承蒙諸位抬舉,本官無甚答謝,略備微薪,望乞諸君笑納”。說完,掀開紅緞,眾人抬目一看,里面卻是一堆堆白生生的小“銀條”,大家無不驚訝,怎么縣官大人今日忽發慈悲,給大家賞銀呢?再等到“銀條”發到面前,仔細一看,原來那白得晃眼的“銀條”,卻是一道道裹著糖霜的魚條,眾人不禁哄堂大笑,都覺得這位父母官在吃上的功夫真是巧絕妙絕。
大家嘗了幾根后,發覺入口酥嫩,其味也甚佳,禁不住好奇地問道:“此菜何名?”縣官隨口答道,“抓炒魚條"”。從此這道菜式就流傳了開來。
黃石港餅
“黃石港餅”,采用上等面粉、芝麻、桔餅、糖桂花、小磨麻油等10多種原料精制而成。黃石港餅具有濃郁芬芳的天然麻香和回味久長的特點,因而名揚湖北,暢銷大江南北。港餅是從麻餅脫胎而來。據說在清代嘉慶年間,大冶縣的一個糕點名師劉合意經過仔細研究后,改進了當地的一種麻餅的制法,使之變得松酥可口,香味也濃例。他還根據民間喜歡如意吉祥的觀點,在餅上加上了紅色的“吉祥”二字,取了一個好口彩,從而博得了當地人的喜愛,被作為婚嫁時必備的禮品。
清同治年間,大冶一個木排商的木排在長江中撞破了一艘鹽船,雙方為此打起了官司,一直打到北京。被告大冶木排商上京前,特地訂做了一批優質大冶麻餅,進京之后就獻給了皇帝。皇帝雖然吃遍了天下名菜名點,但這帶有濃厚鄉土風味的茶點卻從未嘗過。皇帝在品嘗過麻餅之后,龍顏大悅,就讓木排商打贏了這場官司。這個傳說告訴我們的不僅是皇帝昏庸糊涂,還告訴我們大冶的麻餅確實風味獨到。這件事傳開之后,大冶麻餅在北京城里頓時成了搶手貨,大冶各地也競相制作,其中以黃石港制作最盛。后來,隨著長江黃金水道的不斷開發,黃石港口也日趨繁華,各地的客商越來越多,由于人們在港口經常吃到這種酥松香甜的麻餅,久而久之,就將之稱為“港餅”了。
粽子
粽子是中國民間傳統食品,它的主料是糯米。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粽子,而各地的用料和制法有所不同:有的地方用箬葉,有的用蘆葦葉;有的裹成菱形,有的裹成楔形;有加咸肉、鮮肉裹成的肉粽,有加赤豆的赤豆粽,有加白糖的甜粽,還有什么都不加的白水粽。雖然,各種粽子都有自己的特點,但它們還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吃起來糯軟,聞起來清香。粽子在我國如此風行,除了它好吃之外,更重要的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者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的楚國人。他自幼刻苦學習,有經天緯地之才,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由于他處在衰落的楚國,一生坎坷,令人扼腕嘆息!戰國中期,楚是秦之外最強的國家。它與齊結成聯盟,成了秦吞并六國的最大障礙。秦為了拆散齊楚聯盟,就派主張連橫的國相張儀出使楚國。張儀對楚懷王說,只要楚國與齊絕盟,秦國就將商於之地600里劃給楚國作補償.秦國本是虎狼之國,豈肯將戰士們用生命換來的土地白白送人,這是明顯的欺騙。可楚懷王卻信以為真,準備和齊絕交。大臣們都知道楚懷王會上當,但為了自己的富貴,還是慫恿楚懷王按張儀說的去做。屈原知道后就去勸阻,指出秦國在斷絕楚、齊之間的關系后,一定會對楚國下手,到時候后悔就來不及了。他要懷王殺了張儀,以絕秦的幻想。誰知楚懷王不僅不聽屈原的忠告,反而把他流放到汨羅江邊。屈原被流放后,楚懷王果然上當,不僅沒有得到商於之地,還因背盟遭到齊國的攻擊。秦國更是兇狠,將楚懷王騙到秦國做人質,兩次派兵攻打楚國,奪去大片土地。楚懷王最后客死秦國,秦將白起也率兵攻下楚國幾百年的首都——郢,楚國人民飽受戰火和顛沛流浪之苦。屈原看到國家殘破,人民受難,首都陷落,心如死灰,便于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殺。百姓們看到忠心愛國的屈原投江殉國,皆感到無比悲憤。他們駕著舟船到江里去打撈屈原,將米飯、雞蛋投入水里讓魚蝦蟹鱉吃飽,不去咬屈原的尸身,還有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希望藥暈蛟龍水獸,防止它們傷害屈原。
以后,每逢五月初五,人們都要劃龍舟,向江里投食物,喝雄黃酒來紀念愛國詩人。由于投向江里的米飯太零散,人民便用箬葉將米裹起來煮熟,制成粽子,再扔倒江里,其便迅速下沉。這種風氣很快向各地傳播,人們都在五月初五這天裹粽子、吃粽子以紀念為國投身汨羅江的屈原。
來源: 未知 編輯: 溫州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