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9-21 12:43?來源 溫州網–溫州日報
溫州日報上的這則報道,記者可能沒有吃過其它地方的麥餅。真正好味道的永嘉麥餅可不是沙頭的麥餅,而是永嘉巖頭鎮的麥餅,那才是特色麥餅,而且永嘉麥餅巖頭麥餅最好吃最有名氣的也不是巖頭鎮上的麥餅攤,而是巖頭鎮溪南村的一家麥餅店。在麥餅作為小吃在市場出現以前,永嘉麥餅出現在大楠溪,小楠溪很少有人會做麥餅。
沙頭鎮在以前沒有汽車的時候,是永嘉楠溪江流域到溫州的必經之路,很多地方地方特色的文化,都是楠溪江流域上游的鄉親們帶來的,沙頭鎮地方狹窄,人口稀少,在幾十年前,就是憑借猶如港口城市那樣的交通要道,慢慢累積一些上游老鄉帶來的各種影響。
報道組葉圣義 記者沙默
"爬爬山嶺,啃啃麥餅,山水冰冰……"過去在永嘉,就這樣形容行走山野的旅人和勞作的人們,渴了掬幾口山泉水,餓了就啃幾口麥餅。
永嘉麥餅是一種價廉物美的大眾食物,現在到永嘉沙頭鎮,你會發現不大的鎮子,賣麥餅的店鋪就有十多家,沿著公路兩旁擺開,"麥餅一條街"儼然成了當地的一個特色景觀。各家店主也不用叫賣,只管低頭做麥餅,過往的車輛自然而然會在店前停下,買上兩三個、甚至10個、20個……
昔日餅香今猶存
沙頭鎮曾經是永嘉船運的交通要道,那時,沿著楠溪江的船埠頭擠滿層層疊疊的舴艋舟,船老大們上岸,第一眼望見的就是沙頭沿街的麥餅攤子。
今年80多歲的朱月蓮在沙頭鎮的街邊做過20多年麥餅生意,她說,以前沙頭鎮周邊沙地多,這種地種不了水稻,卻適合種麥,每家每戶幾乎都種麥。一年收上千斤的麥子,自家吃足夠了,多出來的就會磨成粉做麥餅,沙頭鎮的船來船往也讓麥餅有了不錯的銷路。沙頭人自家沿街的老房子,門口擺上鄉村用柴火燒的鑊灶,上面再擺上一口大鐵鍋,這麥餅就開賣了。
現如今,船運是不多見了,但沙頭街的麥餅卻依然暢銷,用料也很地道,每個5元的價格,真是經濟實惠。有路過的司機就說:"寧愿堵車,也要停下來買幾個麥餅吃。"
麥餅也走品牌路
永嘉麥餅的制作并不復雜,近幾年來打著永嘉麥餅旗號的品牌店鋪也越來越多,僅在沙頭鎮就能看到玲玲麥餅、潘大媽麥餅等十多個招牌,上塘鎮還有"厲老頭"、"曾玲英"等在當地頗有名氣的麥餅店鋪。不過,店鋪多,品牌多,對愛吃麥餅的人來說口味也各有千秋,但真正深入人心、名聲在外的卻不多。
靠著連鎖經營,永嘉橋頭鎮人王金妹創立的"王大媽麥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20多年前,第一家王大媽麥餅店在永嘉上塘鎮開張,1998年,王金妹注冊了商標,通過子女或親戚接手,一家家麥餅店相繼開張,如今在溫州市區就開了5家。
王金妹表示,除了自家經營,她現在還將"王大媽"商標授權他人經營,這樣一來,連鎖店已經開出18家,并走出了溫州地域,北京也有一家分店。為了迎合各地口味的需要,連鎖店制作的麥餅在傳統的餡料之外,還增加了蘿卜絲、香菇等新口味。
幾年的發展,"王大媽麥餅"先后榮獲溫州名小吃、永嘉名牌商標、中華名小吃等榮譽稱號,可謂名聲在外。
相比"王大媽麥餅"連鎖經營,堅持20多年專賣的塘頭麥餅老店,則是走"精細化"道路,塘頭麥餅小且薄,只有巴掌大,梅菜干和細肥肉做餡,咬在嘴里滿口香甜,其魅力就在于獨特的味道。塘頭麥餅老店至今仍是低矮的老房子、老式的木桶烤爐,老店所處的位置,道路坑坑洼洼,十分難走,但來買麥餅的人依然絡繹不絕,生意十分好,有些客人常常要買上50個甚至100多個裝箱帶走。老板錢月娥表示,塘頭麥餅在溫州本地已經擁有著大批忠實客戶,幾年如一日來購買。
麥餅還需文化味
曾經的永嘉麥餅是旅人手中的干糧,是莊稼人聊以充饑的主食,但現在的永嘉麥餅用料越來越精細,味道也越加豐富,從粗糙的路邊小吃搖身變為永嘉縣的特色美食,在市區"天一角食街",各種溫州特色小吃聚集,永嘉麥餅便是其中之一。
沙頭鎮作為游永嘉楠溪江的必經之地,幾年來靠麥餅營生的人不少,據統計,沙頭鎮一條街就有30多家麥餅店,夏季旅游紅火的時候平均每家店麥餅的日銷量有150個麥餅以上,全鎮麥餅一年的銷售額約500多萬元。
據永嘉縣農辦有關負責人介紹,麥餅不但在永嘉縣的小吃市場數一數二,在全國各地,只要有永嘉人聚居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永嘉麥餅"的招牌,上海的許多商場、超市附近都可以買到麥餅。粗略估計,一個麥餅,就帶動永嘉1萬多人就業。
不過小吃要變大菜,永嘉麥餅仍有一段路要走,有業內人士表示,永嘉特色小吃現在還缺少組織和規模,其中各家麥餅店鋪也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有時候,外地游客買個麥餅也要碰運氣。因而,永嘉麥餅經營店家有必要訂立行規,約束自身經營行為,以此來規范永嘉麥餅,打造麥餅之鄉,推動永嘉麥餅產業健康持續發展。而若想讓麥餅登大雅之堂,則需要結合楠溪江的文化背景,主打楠溪江飲食文化,讓麥餅產業更具文化內涵。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baike/34628.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編輯: 溫州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