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4-05 01:18?出處 《聯合早報網》
大家對鳳姐的評價:低級的不是這女子 而是做這樣節目的人吧 怎么不見白巖松 小崔這樣的金牌主持去采訪她呢?看到它,我覺得芙蓉姐姐都是天使了。因開出極為苛刻的征婚條件而被評為“2010年網絡第一雷人”的“鳳姐”,昨日現身廣東武警醫院美容中心,自稱經過“整容”后自己更有自信,將把原來“非北大清華不嫁”的征婚標準再推上一個臺階,這次鳳姐看上了歐美海歸!
有“深圳作秀大王”之稱的比特經常對媒體坦言,“作秀為出名,出名好辦事”。在當前這個“注意力經濟”或曰“眼球經濟”的時代,比特所言確實不無道理,即金錢會向注意力靠近。然而,卻也未必如此。
西諺云,“怪人點綴了世界”。我是個喜歡與怪人為伍的人,因此也交了不少有各種奇言異行的朋友,比特就是其中的一個。盡管如此,我仍然很少與比特一起在公開場合露面,一般也不會向人提起我與他認識這回事——因為一方面比特的形象太打眼了,另一方面他憑作秀建立起來的媒體形象是負面形象,如果我與他交往過密,則有可能影響我的公眾形象。
凡作秀的人,往往和比特有著同樣的想法,其最終目的無非就是想通過成名來賺錢——已經過氣的“芙蓉姐姐”是這樣,以高調征婚為賣點的“鳳姐”也是如此。“鳳姐”并不傻,未必真的覺得自己有多少優秀,她也許心里清楚得很——在一定程度上,她非常成功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鳳姐”的成名,就是在于好長得丑,而且素質低,但她卻偏執地向世人宣稱自己懂詩畫、會彈琴,精通古漢語, “9歲起博覽群書,20歲達到頂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無人能及”,并且拋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征婚條件。正是這種巨大的反差所制造出來的娛樂效果,令“鳳姐”變成了網絡和各種傳統媒體的寵兒,并因此獲得了少量經濟上的回報,可這種好日子注定不會長久。
從對比特、“芙蓉姐姐”到“鳳姐”等一系列的網絡紅人的個案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他們一般來自于社會最底層,屬于“沉默的大多數”和被邊緣化的人群,而且也沒有足以為自己掙得比較穩定的舒適生活的一技之長,如果不是敢于“出位”,幾乎沒有任何人會關注他們——故意制造出人意料的事件,是他們引人注意的唯一辦法。不錯,他們的確是成名了,但這種成名卻并不能使他們的生存處境有多大的改善。因為,在這類作秀事件中,最大的獲利者并非他們,而是媒體和他們背后的策劃人。他們也許會自以為利用了媒體,其實卻是被媒體利用了,成了媒體聚集人氣的工具。一旦公眾厭倦了他們的表演,他們對媒體也就失去了利用價值,這時,媒體就會把他們像破鞋子一樣地丟掉——從頭至尾,他們所扮演的不過就是舊時跑江湖人手中牽著的猴子的角色,不管他們多么賣力地表演,所能得到的也不過就是勉強能維持生計的那點口糧罷了。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jieshijian/14133.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
作者: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