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7-01 13:18?出處 未知
新型主戰魚雷試驗成功
資料圖:原中國魚雷發射試驗基地建造在青海湖南岸,因其在青藏公路151公里處,又被稱為151基地。其在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之后,才被掀開神秘的面紗,被世人得知。現保留一部分原有的生產車間、實驗區和魚雷、電臺等實物供游人參觀。中新社發 李全舉 攝
肩負強裝使命親手交付主戰魚雷數百條
新中國海軍發展歷程中,一度面臨“有艇無好雷”的尷尬。在軍校期間,王利軍主攻魚水雷專業,我國魚雷的落后現狀一直深深刺痛著他。為了中國高性能主戰魚雷早日比肩世界,王利軍暗暗發誓:“要讓中國海軍擁有新一代智能高速魚雷!”
王利軍所在軍工廠位于太行山脈的山麓里,是一個典型的“三線”艱苦地區,駐地偏僻,交通不便,工作條件差,時常停水斷電,但來自江南魚米之鄉的王利軍卻對這里的新型魚雷監造一見鐘情。他認為,這里才是他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好舞臺。
剛到軍代室時,王利軍分在魚雷動力組,整天與發動機燃料打交道。發動機燃料會揮發一種毒害化學氣體,人聞一聞都會惡心嘔吐、暈厥,甚至影響身體的造血機能。每到發動機返修時,廠里工人總是想放一放再拆,可王利軍為掌握第一手資料,經常拿著鉗子起子就沖進現場,迎著刺鼻的味道,打開外殼查原因。正是這種“拼命三郞”的勁頭,使得王利軍找出返修故障的原因比誰都多、比誰都快。
在王利軍辦公室的墻上,掛著兩樣東西:一個是永遠比正常時間快8分鐘的掛鐘,另一個是中外海軍魚雷發展的歷程圖。這兩樣東西時刻提醒著王利軍肩負的使命,也成為他嘔心瀝血、忘我奮戰的寫照。
在廠里,大家都叫王利軍“鐵人”,一是因為他曬得黑,二是他肯吃苦、不怕累。每次魚雷搞試驗,人員裝備千里輾轉,光火車就要坐6天。別人不愿去,可王利軍從不拒絕。至今兩年內湖上魚雷試驗6次的紀錄仍由王利軍保持。
2008年1月底,代表室換置了一輛越野吉普車,1年零2個月的時間,這輛車竟跑了6.8萬公里。粗略估算一下,這輛車平均每天要跑180公里,且基本上都是王利軍使用。司機王威回憶:“這兩年,王總大量的時間都呆在車上,成天忙著參加試驗、巡回檢查、現場排故,這個車幾乎成了他的移動辦公室。”
為了中國魚雷事業的騰飛,王利軍不惜用生命踐行使命。
打開王利軍辦公桌的抽屜,簡直就是一個小藥箱,10來種藥品琳瑯滿目。一份第四軍醫大學2008年4月23日的體檢報告上,清楚地記錄著王利軍體檢時亮起的8項“紅燈”:高粘血癥、左側頸總動脈—中膜增厚、右肺中葉炎癥、雙頜淋巴結腫大……然而,他周圍的同事和自己的家人對這些都毫不知曉,王利軍只是默默地把它壓在最下面的抽屜里,繼續忘我地投入工作。
28歲提拔為業務組長,32歲任命為副總代表,分管3個魚雷型號,36歲出任總軍事代表,王利軍在簡陋而又艱辛的舞臺上,將人生最寶貴的20年青春獻給了中國的魚雷事業,書寫出了精彩而壯麗的人生。他先后主持參與多型主戰魚雷科研項目,攻克13項技術瓶頸,填補7項國內空白。某型魚雷動力系統在3年間從“老大難”變成“新亮點”,魚雷的湖試、海試動力系統合格率提高到98%,動力系統裝配合格率100%,總裝質量合格率100%,為人民海軍的轉型發展監造了數百枚“水下利劍”。
2009年5月,在王利軍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海裝首長專程前來探望。王利軍吃力地伸出左手,畫了一個魚雷的形狀,嘴唇蠕動著,想說些什么卻無法出聲。右半邊身體已經無法動彈的他仍執拗地抬起左手,向首長敬上了一個最莊重的軍禮!內心澎湃的思潮化作兩行熱淚從臉頰潸然落下。一個軍禮,把他的胸中起伏著“打造中國神劍、誓將此身獻裝備”的鐵血豪情淋漓盡致地顯現出來,將這名畢生踐行軍人核心價值觀的魚雷鐵人形象,永遠定格在了人們的心中。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junshi/32122.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溫州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