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11-19 22:16?出處 參考消息網
俄媒報道,中俄簽署蘇35合同,中國和俄羅斯簽署了購買24架蘇-35戰機的大單,合同總金額不少于20億美元。截至目前,蘇-35戰機只專供俄羅斯本國空軍,中國是蘇35首個外國買家。
俄羅斯《生意人報》11月19日報道,俄羅斯技術公司總經理謝爾蓋·切梅佐夫向本報透露:“圍繞對華出口蘇-35而展開的漫長談判已經結束,我們簽署了合同。”俄政府軍事合作領域的相關人士確認,根據協議,中國空軍將獲得24架戰機,單機價格約8300萬美元,“北京已正式成為蘇-35的首個境外客戶,這堪稱戰機出口方面史無前例的合同”。
蘇-35在北約的代號為“側衛”-E,屬于俄羅斯的新型第四代半戰機,最高時速可達2500公里、連續飛行距離3400公里、作戰半徑近1600公里,配備30毫米機炮、更有12個導彈及機炮掛載點。
早在2008年的珠海航展上,中國軍方便流露出對蘇-35的興趣。時任中國空軍司令員的許其亮上將在蘇霍伊展臺處了解了戰機的性能,相當認可其飛行及技戰術指標。2011年,中國國防部正式向俄聯邦軍事合作局提出了購買蘇-35的建議。2012年歲末,雙方簽署了最初協議,但在技術及價格方面的磋商持續了3年時間。
中俄簽署蘇35合同的談判徘徊不前的原因在于,雙方商定購買數量后,中方要求對戰機外觀進行改變,在駕駛艙安裝國產航空電子設備。“蘇霍伊”公司某高管透露,合同沒有包含在中國境內按許可證制造飛機的內容,即會整機出口至中國。
今年5月,中國媒體曾經報道,中國向俄羅斯購買蘇-35幾無懸念,因為俄羅斯殲-11戰機的現有產能并不足以彌補北京與其他國家在空軍裝備方面的差距。它們注意到俄制戰機擁有大容量油箱,令北京能夠毫無障礙地控制有爭議領土。目前,中國與菲律賓及日本等國存在類似糾紛,而東京擁有美制F-15戰機。熟知中俄軍購談判的人士透露,中方視海上飛行控制權為“戰略目標”。
在經歷了2006-2010年的沉寂之后,中俄兩國開始更為頻繁地簽署大宗合同:2011年,雙方航空及航空制造方面的合同金額便接近10億美元;2012年,中俄簽署了總額約7億美元的對華出口140臺AL-31FN航空發動機大單,購買“阿穆爾-1650”級柴電潛艇的框架協議(據專家估算,總額約20億美元);2014年9月,中國作為首個境外買家,購入4個營的最新S-400“凱旋”防空導彈系統,總價不少于19億美元。
俄羅斯國防產品出口公司總經理阿納托利·伊賽金評論中俄軍備合作的水平:“我認為,我們若是為中國利益而工作,也就是為俄羅斯利益在行動。”
蘇-35合同的簽署,令俄軍工行業所拿到的境外訂單總量更為可觀。2013年,中國購買了18億多美元的俄武器及軍備(排名第四),如今,中國仍是俄武器軍備重要買家。
附:中俄軍事合作中排名前5的合同
1.200架蘇-27SK戰機(許可證生產),1998-2007年,25億美元
2.24架蘇-27戰機,1996-1997年,22億美元
3.15個S-300PMU2防空導彈營,2007-2009年,22.5億美元
4.38架蘇-30MKK戰機,2002-2003年,20億美元
5.4個S-400“凱旋”防空導彈系統營,自2016年起,19億美元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junshi/62993.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