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3-29 20:26?出處 網絡
今天看新聞偶然看到一個新聞里頭,說一個專家說杜牧的《清明》是偽詩,而他說提出的證據很沒有根據,于是我就跟著瞎扯一下。
3月2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施愛東博士
新聞的原文如下:
“清明節即將到來,我們熟知的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首詩學界基本上肯定這是一首偽詩,第一,他很可能不是杜牧寫的,第二,很可能不是為清明寫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施愛東博士今日做客人民網《金臺會館》時指出。
施愛東說,清明節是一個春天的節日,過去的時候有寒食、有清明、有上巳節,后來只剩下清明節了,清明集合了過去所有春天節日的特征。有的時候歌詠清明就是歌詠春天,所以清明節的詩詞既有上墳的悲喜交集的,也有是純粹的高興,就是游春喜悅的大量詩詞。
施愛東說,因為這首詩詞最早出現在南宋末年,過去編杜牧各種各樣的集子,這首詩從來沒出現過,研究杜牧的人也根本不知道有這首詩,后來突然冒出來,標了是杜牧(寫的),最早的時候不叫《清明》,叫《杏花村》,實際上就是一個人在清明時節找酒喝,并不是一個人去上墳,心里很悲悲泣泣,且不說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主要是他不是去上墳。上墳主要是帶著酒、肉,祭過祖先的人叫做“作肉”,就是有福氣的,祖先喝過的酒,我們叫“作酒”,這些酒肉是不能浪費的,一定要吃掉,所以唐代形成的習俗就是先去祭祖,然后把這些酒肉吃了。如果寫這首詩的人應該自己拎著酒,不然是違背常理的。所以這首詩詞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杜牧的,也不是去上墳。”
以上就是新聞稿所謂的專家的高論,我實在憋不住,于是我把我的想法寫出來:
本人覺得這個專家太武斷,第一,可能不是杜牧寫的,這話本身就是一種不肯定,是一種假設。可能這個詞用在做學問上本身就是一種猜測,不足信。他還說很可能不是為清明節寫的,難道是為中秋節寫的?“路上行人欲斷魂”這正是清明節祭奠祖先的人們的最貼切最真實的心理刻畫,懷念故人,這種心情這種場景除了清明節沒有哪個節日更適合!既便作者不是在清明節前后寫的,或者干脆是在除夕寫的,但是作者描述的景和情就是清明節的畫面,這是文學創作和藝術創作,誰也沒有看到作者是在哪一天在哪里寫的,也許根本不是杏花村旁邊,根本就沒有牧童“遙指”,但是作者創造了這么一種氣氛,創造了這種藝術感染力。
這位專家說:因為這首詩詞最早出現在南宋末年,過去編杜牧各種各樣的集子,這首詩從來沒出現過,研究杜牧的人也根本不知道有這首詩,后來突然冒出來,標了是杜牧(寫的)。難道過去你們編寫沒有見到這首詩,難道就證明他不是杜牧寫的?你沒有見到過的東西就是不存在的嗎? 專家還說:最早的時候不叫《清明》,叫《杏花村》,實際上就是一個人在清明時節找酒喝,并不是一個人去上墳,心里很悲悲泣泣。誰看到他很悲切?為了找酒喝,怎么用了悲切來寫這種心情?既便是一個醉鬼,沒有酒喝也不至于“悲切”,如果是一個醉鬼,怎么就偏偏挑選了“杏花村”這個“名牌”?這么有品味的俗人?
這位專家在這個清明節臨近的時候提出這么個說法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據。
當然,我也不肯定是杜牧寫的,也可能是李白寫的。但是,歷史有很多是找不到真正的科學依據的,懷疑一切的這種態度無可厚非,但是,在沒有確鑿的科學證據的時候只能算猜測。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shehui/13902.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