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6-05 11:21?出處 大眾網-齊魯晚報
古墓魅影:山東田野文物盜掘調查
“我們在‘鑒寶’類節目里,包括市面上,怎么見到了那么多明清之前的文物?這些文物從哪來的?如果不是盜墓而來的,又如何解釋?”
鄒城市文物旅游局執法大隊大隊長孫志強的這個問題,揭開了如今席卷全國的全民淘寶、全民收藏熱潮的背后,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隱秘故事”。
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絕對不是《盜墓筆記》或《鬼吹燈》中虛構的人物,他們,正如同鬼魅般,游走在黑夜里,從那些無人看管、散落在田間荒野的數不清的古墓中,機敏地嗅著發財的機會。
我們選取張大軍這樣一個角色,來翻看有關“盜墓賊的傳奇”。
據稱,在中國,目前活躍著10萬盜墓賊。由于出土的“東西”太多太快,導致文物貶值相當驚人。而張大軍們,只是這個黑色產業鏈條中最低級別的那一小段。文物的最終價值,挑起了他們對財富的狂熱夢想。而那些文物的最終擁有者,在這些地下文物幾經倒手,抹去身上的犯罪記錄后,他們掌控了它,并堂而皇之地向世人炫耀著他們的財富和頂級收藏。
這種狂熱的背后,照映的是文物部門的無力和無奈。
拿張大軍所在的鄒城來說,僅田野文物就有600多處,而相關文保部門工作人員,只有6人。
只要被賊惦記上了,終究有一天,他們會下手的。
而那些被盜墓賊破壞的歷史信息,將永遠無法復制。
一個“帶頭大哥”的盜墓江湖
本報記者 黃廣華 本報通訊員 張鵬
5月31日,鄒城市嶧山鎮紀王村東,一處名叫“皇上臺子”的遺址上,即將收獲的麥穗隨風搖動。
若不是近日鄒城警方破獲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該市最大的一起盜墓案,村民很難相信,就在這片麥田的下邊,居然埋藏著國寶級文物。
麥田里,盜賊當初所挖的盜洞已被掩埋,但在地表依然能清晰地看到一個個直徑大約2厘米的圓洞,看不到底,在盜洞周圍規則地排列開來,大約每隔50厘米一個。
“這些細小的圓洞,就是‘洛陽鏟’留下的痕跡。”鄒城市刑警大隊六中隊中隊長杜廷永說。
嶧山南面山腳下的鄒城市嶧山鎮紀王村是“邾國古城紀王城遺址”,新中國誕生前后曾在此發現古墓,并有周代帶銘文的多件銅器出土,經考證為東周時期邾國貴族的墓葬區。
“在這里,隨便揀起一片陶片,就有可能揀起一段2000多年的歷史。”杜廷永說。
2010年,一個叫張大軍的人,讓這個地方“聞名”了一把。從去年10月至今年3月,張大軍等人先后三次在此處盜得青銅鼎、青銅劍等多件國家一級文物。
這已經不是這個地方第一次遭受盜墓賊光顧了。
的哥·店老板·“支鍋”
43歲的張大軍是被人攙扶著走進鄒城市看守所審訊室的。
這個鄒城古玩圈里鼎鼎有名的“帶頭大哥”,居然是一個雙腿不能自由行走的殘疾人。
張大軍的案子已進入預審階段。“只要不牽扯到案子,我可以跟你說很多。那些事,三天三夜也跟你說不完。”張大軍笑了,又自信又得意。
在鄒城當地,幾乎沒人知道他的真名,但“張大軍”這個名頭在鄒城卻很響。
“但凡外地來鄒城或鄒城當地進行古玩交易的,都要找張大軍掌眼。他在團伙中主要負責看風水,確定有無古墓”。鄒城市公安局刑警大隊大隊長施振寶說。
而在成為“帶頭大哥”前,也就是十幾年前,張大軍是名出租車司機,掙得雖然不多,但足夠日常開支。兩個兒子很爭氣,學習成績一直非常好。
1998年,一場車禍讓張大軍的雙腿失去了正常行走能力。憑著開車時學的修車技術,2003年,張大軍開了一家汽車維修及配件廠,“生意還不錯,一年能掙四五萬塊錢。”說起當時的生活,張大軍臉上滑過一絲留戀。
但這一切,都在2006年某一天發生改天。
“那天,一個河南的車主來修車。我看見他車上,有一個我從沒見過的東西。”張大軍說。
“沒見識”,車主笑話他,“那叫‘洛陽鏟’,專門用來找古墓的。”
“找古墓?”張大軍心一動,難道這個外形精瘦的河南人,就是傳說中的盜墓賊?
河南人經常到他這來修車,一來二去的,張大軍和他搭上話了。
河南人說自己是來鄒城“找活的”(探尋古墓),想在當地找個“支鍋”(盜掘活動負責人)。
“干一輩子不如挖一鏟子。”張大軍動心了。經河南人牽線,他又認識了不少道上的人。
為學到真本領,張大軍獨自一人用殘疾的雙腿駕車,到河南、陜西尋找“高手”拜師學藝,“車上放一箱子紅牛飲料,一路走一路歇一路喝,也不覺得累。”
他還從古玩市場和書店里買了很多有關書籍,埋頭苦讀,“就是上學時也沒這么認真過”。
甚至,為了增加實戰經驗,他還跟著“高手”到盜墓現場實地“考察”。對外地前來“找活”的人,他總是好吃好喝招待。
家里的錢一點點花光,媳婦和他鬧開了,“再這樣,我就死給你看。”
可張大軍根本聽不進去,他讓伙計們住旅店,費用他出,“這樣媳婦就不知道你干什么了,我們商量事也方便。”
說到這,張大軍話鋒一轉,“但是,挖古墓的有幾個發財了,最后還不都是妻離子散。”張大軍眼神黯淡,出事后,家里還沒有一個人去看守所看他。
這之后,張大軍懶得再打理修車生意了,而是經常泡在古玩市場,對一些文物品頭論足。張大軍說,文物市場上真正懂文物的人很少,自己的知識能達到不用去現場,光聽現場的人員說和圖紙就能判斷墓室的位置和大小。
偶爾,他還幫別人掌掌眼,鑒別一下文物真偽和年代,斷定交易文物是否物有所值。
但這些,都是張大軍的“職業機密”,任憑記者怎么追問,張大軍就是不開口,或直接岔開話題。
經過兩年多“歷練”,張大軍漸漸在當地古玩界混出名氣了,以至于外地來鄒城“找活兒”的文物販子或盜墓賊,都要給他“打招呼”。
而他,就像一個嗅覺敏銳的獵犬,在黑夜中嗅著蛛絲馬跡的味道,等待著機會的到來。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shehui/17386.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
作者:采訪記者 董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