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10-11 21:13?出處
記者李殿荊報道
貴州籍12歲苗族少年張雪,2000年隨家人來到昆明,他沒上過學,目前因重度摔傷在云南省紅十字會醫院接受治療。父親張正高曾做過守林員,現在在雨朵村幫村民李加云看守房子,10年間,姐姐張琴曾回貴州老家上過1年學。
張雪躺在創傷科病床上,耷拉著腦袋,身上插滿各種管子。張雪因摔傷導致心肺、腸道受損,出現多處骨折,除了能扭頭,他的身體半天都不會動一下,父親不時拿礦泉水瓶給他把尿。手術后,原本瘦弱的張雪更顯單薄。提起“上學”,張雪總是扭過頭去,悄無聲息地流淚。
張正高說,每次兒子哭了,只要說“爸爸明天送你去上學”,張雪就立馬擦干眼淚問:“爸爸,是真的嗎?”這個12歲的孩子10年來與父親、姐姐生活在十八腳山上,沒有母親,沒有學上,沒有玩伴,甚至連一件像樣的衣服也沒有。
2000年,母親王美脆離家出走,父親帶著張雪姐弟來到昆明投靠在嵩明的堂弟張正軍。那時,張雪才1歲零8個月,姐姐張琴4歲。在親友幫助下,張正高當上了洋橋鄉雨朵村十八腳山的守林員。張正軍說,老家的村子叫幺占寨,大約有70戶同鄉來到嵩明,大多以打工和看山守林為生,目前,最窮困的便是張正高一家,也只有他的兒女沒有上學。
張正高說:“我以前帶著孩子問過大坡村小學和雨朵村小學,學校都不愿意接受我的孩子,原因是孩子的戶籍不在昆明。”雨朵村村民李加彥說,今年雨朵村小學就接受了100余名外地生源。張正高的雇主李加云回憶,今年8月,張正高曾打電話給他,“小兒子要去大坡讀書,要錢交學費。”李加云給了他600元錢,但后來一直未見張雪上學。
張正軍說,張正高曾說“我沒錢,孩子要是上學了,那我怎么辦,錢從哪里來?”張正軍說,錢是靠掙來的,像張正高那樣好吃懶做怎么會有錢。說起出走的嫂子,張正軍說:“嫂子很好,也很勤勞。哥哥懶惰不顧家,發酒瘋時還打人,是他沒良心,所以嫂子會離家出走。”提起張正高,雨朵村村民李加彥說:“他是我見過最懶的人,他家的生活全靠人救濟,已經懶惰成習慣了。”村上給了張正高4畝地,可他只在李加云的桃林種了些玉米,4畝地全荒著,雜草叢生。
張雪的姐姐張琴曾回貴州老家讀過1年書。她清楚記得那年自己是“三好學生”,還得了一張獎狀。被問及是否愿意重返校園時,張琴堅決地說“不愿意!”張琴皺著眉頭說,在貴州老家的堂姐比她大一歲,已經上初一了,而自己沒上過一年級,直接上了個二年級,現在連拼音都不會,如果回學校得從小學一年級學起。“同學都比我小,人家7歲我14歲。我想上學,但我自卑,我害怕。”張琴喃喃地說,“錯過了就是錯過了,我上學的日子已經遠去了。”
嵩明縣教育科工作人員介紹,按照2004年出臺的《昆明市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實施意見》,每年招生期間,市、區教育行政部門和昆明市農民工維權中心聯動,會在流動人口集中的區域和學校舉辦宣傳活動,設立服務站、咨詢點,發放就學指南,為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提供方便條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昆明還可享受免費義務教育,“學校對待外地學生和本地學生一視同仁。不管是本地生源還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我們要讓每個孩子都有學上,只要是適齡兒童,教育部門和學校會依據就近安排的原則,委托中心小學負責安排。”
談到侄子、侄女想上而上不了的學,張正軍說:“這不是條件的問題。”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shehui/34898.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