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5-22 18:34?出處 新京報
宜昌旱情災情嚴重,湖北宜昌旱情發火箭彈增雨,截至目前,宜昌市共組織5000多名干部和4000多名技術人員救災,投入抗旱群眾22萬人,抗旱資金8000多萬元,送水車15000輛次,開啟機電井7000眼,泵站570處,投入各類抗旱設備12萬套。
據新華社電 堰塘見底,溪水斷流,田地干裂……十年罕見的秋冬春連旱,正考驗著三峽大壩所在地宜昌市的干部群眾。從去年11月至今,宜昌平均降水量比歷年同期均值偏少五成以上。災情高峰時,25萬多人和9.5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136萬畝農田不同程度受災。
9日至10日,宜昌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證實:宜昌9縣(市、區)的21門高炮、7具火箭實施人工增雨作業,共發射炮彈613發,火箭彈26枚。此次作業直接影響面積5000平方公里。160個自動雨量站點監測的數據顯示,有133個站點降水量超過25毫米。
工程發力“小農水”抗大旱
宜昌地形結構復雜,既有山區,又有丘陵,還有平原。連日來,記者深入宜昌田間地頭,一個個“小農水”工程發揮著抗大旱的“神威”。
5月17日,記者走進遠安縣洋坪鎮雙路村,呈現在面前的是“渠成網、溝涵通、泵站忙”的景象。村里農田灌溉用水井然有序,農民們正忙活在自家責任田里。“秧田灌溉估計不會受影響。這水是‘指哪打哪’,省水又省工,一天能澆六七畝地。”村民劉松華輕松的心情來自于當地的“小農水”工程。
據了解,去年遠安被國家確定為第二批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建設分布在洋坪和茅坪場兩個鄉鎮,涵蓋雙路、徐家棚等7個村。該項目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14萬畝,形成了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配套齊全的農田灌溉渠系網絡。
10.75萬畝早稻全部搶插結束
宜昌市市長李樂成說,在愈演愈烈的干旱面前,宜昌市實行包保責任制,對重要供水水源細化調度方案,做到計劃用水、節約用水、科學用水,確保抗旱用水。
串聯一座大型水庫、13座中型水庫、188座小型水庫、3.9萬口堰塘的宜昌東風渠灌區,覆蓋宜昌市的夷陵區、當陽市、枝江市的22個鄉鎮,灌溉面積96.9萬畝,受益農業人口82.5萬人。灌區管理局在水庫蓄水比同期減少36萬立方米的關鍵時刻,及時為沿線補水3780多萬立方米,極大緩解了夷陵、當陽、枝江等水稻主產區的用水需求。
宜昌市農業局局長譚業明稱,截至目前,該市10.75萬畝早稻全部搶插結束,比去年增加0.19萬畝,增1.8%;在107萬畝中稻計劃中,已播種旱育秧苗45萬畝,免耕栽培和直播11萬畝,母田育秧9萬畝(可栽插大田54萬畝)。
5月18日10時,襄陽市南漳縣峽口水庫加大放水流量,增加的庫水奔騰不息地流入宜昌市,沮漳河沿線的遠安、當陽、枝江等縣市的旱情將得到緩解,春耕生產得以推進。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shehui/37199.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溫州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