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8-15 11:01?出處 大洋網-廣州日報
賴寧雕像(資料圖片)
英雄少年賴寧雕像被學校公園拒收,雕像現在無處安放,見義勇為過時了嗎?現在教育只強調保護自己,青少年已經不需要見義勇為了嗎?賴寧精神還要不要學習?2009年9月曾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本報訊 賴寧雕像自上世紀90年代落戶山西太原東倉巷后,就成為這里一道人文風景,20年來,和附近居民朝夕相處。今年5月,雕像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許多學校拒絕雕像
雕像到底去哪兒了?東倉巷部分熱心居民開始四處尋找雕像下落,還把帖子發到網上。隨后當地媒體也加入“尋人”隊伍。
當地記者在詢問鼓樓街道辦事處時,該辦事處的蘇主任承認,雕像是街道辦事處移走的。在對東倉巷的整治中,第二干休所重新修建了大門,街道辦事處考慮到附近環境發生了變化,決定另找個地方安放雕像。
“由于道路狹窄,車輛經過時,經常出現與雕像磕碰現象,同時雕像所在地特別臟特別亂,周圍全是灰塵和垃圾,所以街道辦將雕像暫時移走。”太原市杏花嶺區宣傳干部彭姝萍告訴記者。
“賴寧雕像移走前,我們就一直在找更適合的歸宿,聯系了很多公園和學校,但都被對方拒絕了,找不到愿意接收賴寧雕像的場所。”鼓樓街道辦蘇主任說,“沒有辦法,最后只能將雕像拉到一個朋友家的院子里存放。”
目前被移走的賴寧雕像暫時寄放在楊家峪街道東溝村,較偏僻。
記者采訪了最早采訪賴寧英雄事件的青少年研究專家孫云曉。
對于賴寧雕像被移走一事,孫云曉認為地方的舉措過于簡單粗暴。
(成都晚報)
“英雄少年”賴寧
賴寧,1974年生,四川石棉縣人。1988年3月13日為撲滅縣城附近山火,不幸遇難。
1989年5月,共青團中央、國家教委授予賴寧“英雄少年”的光榮稱號,號召全國少先隊員向賴寧學習,掀起熱潮。同年11月,賴寧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稱號。
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頒布,關于要不要引導未成年人見義勇為,成為爭論的話題,對于學習賴寧也出現了不同聲音。
2004年 《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實施。此后,北京、南京等地,一些學校從墻上摘下少年賴寧畫像。
2009年,賴寧獲評“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重新認識賴寧
記者:現在網上有一些關于賴寧的細節,說他是“官二代”?
孫云曉:他確實出生在干部家庭,他的父親是當地水電局的一個領導,級別很低。
記者:現在也有人懷疑賴寧事跡的真實性?
孫云曉:首先我強調,賴寧的故事是真的,不是編出來的。
記者:當年全國都在學習和討論賴寧精神。如今,人們甚至把豎立了20年的雕像撤走。您如何看待這兩個時代的對比?
孫云曉:說明時代在變遷,中國正在形成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具體到賴寧的事跡,我認為現在一些人更喜歡“去神圣化”,嘗試“解構崇高”,對于崇高的東西都懷疑、都不去相信,最后去懷疑一切。
記者:您希望現在的青年如何去學習賴寧呢?
孫云曉:我會告訴每一個孩子,不去學習上山救火,要學習賴寧的遠大志向,用于探索。我個人覺得,賴寧身上的這些優秀品質,恰恰也是很多當代青年所缺乏的。因此,我們今天仍然應該重新去認識和學習賴寧,而不是去簡單地否認。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shehui/38848.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