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3-13 15:00?出處 中國江蘇網
靠天靠地不如靠國企,母親勸兒進國企,兒子卻不理解母親的良苦用心,來自河北的劉喜梅3年來10次來到重慶,勸自己的兒子回家,像其哥哥一樣進入國企工作,端上鐵飯碗。(3月12日《重慶晨報》)
可憐天下父母心,3年時間10次千里迢迢來重慶,只為勸說兒子回家鄉進國企,劉喜梅當然認為靠天靠地不如靠國企,勸兒進國企只為兒子能平平安安過日子,遺憾的是在這場相持已久的拉鋸戰中,母親“這3年,起碼老了10歲”。遺憾的是,兒子不但沒有聽從她的話進國企,甚至“辭了職、搬了家,連電話都不接”。可見,這場母子之間的較量沒有勝利者。
18天來母親反復思考著一個問題,“我跟兒子之間究竟是怎么了”?我想這真的值得厘清。以我所見,母親只是把自己的一種美好愿望化作一廂情愿強加給兒子,而兒子也是把自己的個性追求一意孤行的硬扛于母親,雙方既存在觀念上的強烈摩擦,也出現方式上的強力沖撞,如果任由兩人頑固的堅持下去,不但將會消磨掉曾經溫馨和諧的母子之愛、家庭親情,更有可能傷害到母親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可能毀掉兒子的未來和前程。
盡管母親護犢情深,但是對于她的觀點和作法我并不贊同。試想,在當下時代變革、觀念開放、百業繁榮、價值多元的市場經濟社會,競爭無處不在,機會俯拾即是,關鍵是看這位兒子是否有能力、有技術、肯上進、愿付出,如果是這樣,他無論走到哪里都會找到發展的平臺、就業的機會,也能體現自己的真正價值。否則,就算是回了家鄉、進了國企,也很難說“就穩當了,有保障”,畢竟國企也在不斷深化改革、機制不斷激活、競爭不斷加劇,遠沒有其母親想象的那么“旱澇保收”、“衣食無憂”。
再者,常言道“人各有志”,也許她的兒子并不在乎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穩定的收入,而更在乎尋求一種賦予挑戰性和創新性的經歷和體驗;或者是不希望躺在父母的功勞簿和關系網中“拼爹”過日子,而希望通過自身努力和能力求得成長與進步。甚至只是希望干自己更感興趣、更開心快樂的事,而不習慣按照人家的是非意愿和好壞標準行事。一個開明的家長理應為之感到高興和自豪,并給予積極的鼓勵和支持,豈可一味的違背孩子的意愿和愛好,強加干涉、擅作主張呢?
愛孩子的理由有千萬條,而孩子成長的道路同樣有千萬條。連老鷹都知道將幼鷹從高空摔下以鍛煉其飛天本領,那么,這位母親為何就不能放手讓孩子去自己闖天下?與其三番五次勸孩子回國企工作以求保險,不如順其自然支持孩子自謀出路、適者生存。果真如此,或許是對孩子的大愛和真愛,又如何會落得母子疏離、親情不再了呢?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shehui/42354.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