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11-30 12:13?出處 龍虎網/揚子晚報
南京鬧市區發生地陷
南京鬧市區發生地陷
南京鬧市區發生地陷
南京鬧市區發生地陷
11月29日上午10點半左右南京鬧市區發生地陷,龍虎網報道南京地陷消息,南京鬧市區太平南路和中山東路的交界處發生地陷,一輛31路公交車連同乘客掉到坑里去了,幸好這“天坑”不深,公交車只是卡在坑里,沒有整輛車掉下去。
以前不知道地陷的原因,都叫天坑,現在都叫地陷了。南京地陷現場圖片看到,一輛綠色公交車前半身跌入坑內。據市民稱,幸好只是塌了一半,公交車被坑的邊緣卡住了,車上乘客無人傷亡。目前,交警二大隊到現場維護秩序,太平南路由南往北的方向已經被封閉。
記者從現場了解到,當時車堵,31路公交司機想往后倒車,結果發現車子在慢慢下陷,當時車上乘客不滿,于是立刻組織乘客下車。目前車頭跌入,車后半部嚴重傾斜。車牌號為蘇A77173.目前車子仍在慢慢下陷中。
南京大行宮地陷原因:流沙造成
目前,@南京地鐵發出回應:上午11點,地鐵3號線大行宮站基坑附近發生局部地陷,初步判定地陷原因為流沙所致。目前正在積極回填處理。南京大行宮地陷未造成人員傷亡,地鐵2號線正常運營。
地鐵3號線基本就是沿著青溪修的
昨天南京大行宮地陷,地鐵建設指揮部門透露,地鐵3號線大行宮站基坑附近發生的局部地陷,確與地鐵施工有關。地鐵3號線大行宮站施工點位于秦淮河古河道,流沙較多,而近期施工挖掘較深。那么,南京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古河道呢?昨天下午,揚子晚報記者聯系了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教授。
賀教授告訴記者,根據考古資料和文獻記載,大行宮那個位置確實有條古河道,只不過名字不是秦淮河,而是青溪。“青溪是三國時期孫權開挖的。當時孫權為了構建建鄴城東側和南側的防線,在城內原有河道的基礎上,開挖了北結玄武湖,南連秦淮河的人工河,史稱青溪。青溪從玄武湖流出,沿著現在的太平北路、太平南路一路向南,到四象橋那個位置分為東西兩支,東邊一支流到淮清橋和秦淮河相連,西邊一支流到水西門和秦淮河相連。這條河珠江路以北的部分現在還能看到,以南的部分民國時期還能看到零星遺跡,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地鐵3號線市政府到夫子廟這一段,基本就是沿著這條河道修的。南京圖書館施工時,還發現過東吳時期的橋梁,這也說明那個時期大行宮附近確實是河道。”
另兩條是東吳的運瀆,南唐的楊吳城壕
除了這一段河道外,南京城內被覆蓋的古河道主要還有兩條,一條是東吳時期的運瀆,一條是南唐時期的楊吳城壕。
“前者的位置大約是從雙塘路的上浮橋出發,沿著彩霞街、評事街、大香爐一路北上,穿過新街口后到達北門橋,然后和進香河相連,直通玄武湖。這條河道從東吳的宮城中穿過,主要是為了解決物資運輸的問題。這條河評事街以南的部分民國時期還有,現在都已經不存在了,進香河也變成了進香河路。楊吳城壕則是楊吳以及南唐時期開挖的護城河,其東段是龍蟠中路西側的河流,南段借用的是建鄴路、白下路以南的青溪,西段是虎踞南路以西的秦淮河,北段在現在的廣州路、珠江路以南。整條護城河,北段大約是明代初期消失的,只保留了干河沿這樣的地名、以及烏龍潭公園,其它基本保留至今。”賀教授表示。
至于其它消失的河流,重要性已經不能和這三條河相比。“南京歷史上主要有5個大建設時期,分別是南朝、南唐、明初、民國以及新中國成立后。前兩者距今太過久遠,影響已經不大,南京的河流,主要是在明初、民國和新中國成立后這三個時期消失的。”
目前南京正在施工的地鐵3號線、4號線都會遭遇古河道。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shehui/46769.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記者 肖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