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05-28 11:52?出處 綜合
一半95后想當網紅:昨日,新華網制作的“圖解95后謎之就業觀”引發廣泛關注。根據該圖,48%的“95后”選擇不就業,一般以上54%的“95后”向往網絡主播,想要當網紅。
截圖自《95后的謎之就業觀,你看懂了嗎?》
之前也有多個調查顯示,選擇“不就業”的學生去向雖然五花八門,但“當網紅上直播”的意愿與期待,占據就業趨勢的“半壁江山”。這種意愿不僅存在于畢業生中,更存在于整個青少年群體中。
孩子們的志向往往是現實的反映
“你長大后最想當什么?”
對于這個問題,50年前答案可能是“工人、農民”,30年前可能是“科學家、工程師”,10年前是“宇航員、醫生”,現在則是“網紅”。
職業理想隨時代發展而變化,是社會現狀的縮影。“網紅”能夠在時下諸多職業選擇中最受青睞,緣于它的市場地位、社會地位與文化屬性。
去年被譽為“網絡直播元年”,數百家直播平臺蜂擁而起,催生出大量網絡主播,網紅經濟成為互聯網行業發展到現階段的一種現象級產物。
不夠平穩的鏡頭、色調平常的場景、自由聊天的氣氛……這個新興職業的工作內容相比很多傳統行業顯得十分輕松簡單,吃個飯睡個覺有人打賞,化個妝都能賺得盆滿缽滿。
來自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稱,2016年,“網紅經濟”產值預估接近580億人民幣,遠超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金額。
一個職業能夠成功吸引年輕人,絕不只因它的薪酬豐厚。
作為一個新潮時尚的職業,網紅一呼百應的能力彰顯了它的社會地位。在這個錢和時間都不太夠用的時代,粉絲愿意為網紅花錢花時間,這個職業可以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意味著網紅與明星離得并不遙遠,這一職業是受歡迎的、被尊重和追隨的。
此外,網紅是多元社群的一個“文化標簽”,它代表著人們心目中自己或自己的某一個方面所喜歡或追隨的那個“樣子”,或那個“樣子”所代表的社會文化屬性,比如芙蓉姐姐、papi醬。
它以一種有別于傳統形象的流行文化。在這個文化語境中,草根有夢想,“非主流”有支持者,“逆襲”無時無刻不在上演。
正是基于這些因素,“網紅”成了年輕人的最愛。
以網紅為職業理想帶來的隱憂
孩子們想當網紅,本無可厚非。可當超過一半的年輕人以網紅為職業理想時,我們不得不認真思考一下這件事。
首先,網紅行業還存在不少亂象。
網紅有很多類型,社群電商專家陳菜根將其分為顏值類、情緒類、達人類、領袖類、虛擬IP類五種。
其中,顏值類網紅的基數頗大,他們滿足用戶五官與荷爾蒙等生理需求,也是大家廣為認知的審美和審丑類網紅,基本上各大直播平臺都能看得到。
其中有些網紅為了流量可謂不擇手段,沒節操、無下限的直播比比皆是。
△掃黃打非辦整治涉黃直播,10多個平臺被立案偵查
如果以薪酬來衡量,或許他們是成功的,一晚上的禮物分成少則幾百多則幾萬。做的好的網紅,年收入甚至比一線演員都多。
可那些在攝像頭前,或是濃妝艷抹、搔首弄姿,或是插科打諢、出口成臟的網紅,真的可以算是“成功人士”嗎?如果年輕一代都以這樣的網紅為目標,他們的精神世界和道德品質將會變成怎樣?
此外,以出名為導向的網紅無法成為真正推動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
網紅最顯著的特征是名氣,名氣越大越紅。年輕人想當網紅,某種程度上就是想出名。如果大家爭先恐后地想出名,與知名度無關的事誰來做?
眾所周知,制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工匠精神對制造業而言十分重要。
在德國、日本等國,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只為打造某一種產品,經營某一個品牌。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默默無聞,可正是他們將產品工藝做到極致。
當代中國雖早已是世界工廠,但社會和企業依然缺乏對工匠和“工匠精神”的重視和尊重。
正因人人都只看到眼前利益,用一輩子做好一件事的人才越來越少。在這種狀況下,如果一半的人都想當網紅,狀況只會越來越糟。
網紅的吸金方式主要有:電商網站、代言、推廣和打廣告、網絡主播、跑通告。
由此看來,網紅經濟事實上是使得小微企業進一步細化到個人品牌,并蘊藏著結合文化、零售等第三產業的可能性。可無論怎樣,它都不太可能成為支柱產業。超過一半的人撲上去,真正推動經濟發展的行業就會缺人。
更重要的是,屬于虛擬經濟體系的網紅產業,也許藏著巨大泡沫,這個職業的未來尚不明朗。
歷史告訴我們,越是經濟蕭條,娛樂業就越繁榮。
上世紀90年代的日本正是在經濟大蕭條時代,迎來了動漫、游戲、AV、二次元產業的蓬勃發展;美國大蕭條時期,迪士尼非但沒有受損失,反而市值大幅增長,蕭條結束的時候利潤翻了幾翻。
從資本角度講,網紅經濟的邏輯十分簡單,它是生產流量和吸引流量的單元,而流量最終的目的是實現變現。“流量”是一個互聯網語言,可以理解為用戶的訪問、點擊行為;變現,就是你來過了,點擊了,看過了,樂呵了,然后:花錢。
有評論人士表示,看起來繁榮至極,而實際上是資本在實體經濟不振、山雨欲來之際,在匆忙地給自己尋找避風港。
著名中國問題專家鄭永年曾表示,在經濟方面,要注意過度金融化和過度互聯網化的投機問題。目前很多資金涌入這兩個領域,這兩個領域恰恰需要去產能。
“ 不當網紅當什么?”
今年是大量95后開始走出校園走上就業崗位的一年,作為職場中年輕的一代,他們有想法卻又任性。上班對他們而言,不再是必選項,就業觀的變化,反映出年輕一代自我意識的覺醒。
有人調侃“95后”放飛自我, 也有人批評他們沒有社會責任感,是“垮掉的一代”,卻很少有對這一現象的深思。
他們想當網紅、配音員、化妝師、Cosplayer,都沒有問題,這是個人追求,而且職業本就沒有高低之分。
可是當所有人的選擇都集中在這些職業時,折射出的便不再是個人理想,而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職業導向體系。
以我國目前緊缺的高級技工為例,南京幾位國家級技能大師稱,干技術工人,無論薪酬,還是社會地位,遠不能跟貢獻相匹配,他們不會讓子女再做工人。
由于全國高級技工缺口近1000萬人,1個美國人創造的財富,相當于我們13個人創造的財富。
另外,目前全國有麻醉醫生8.5萬多名,缺口約有30萬人……
△麻醉醫生正在為一名患者做術前麻醉
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問題,有關職業的問題。
“95后謎之就業觀”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嗎?是,又不是。因為這種選擇的背后,是整個社會氛圍帶給他們的信息。
那么,他們真的不在乎賺多賺少嗎?恐怕也不是。
近日,智聯招聘發布了一份有關2017年應屆大學畢業生求職情況的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應屆畢業生平均簽約月薪為4014元。可對此,很多網友并不買賬。
所以,相當一部分人還是很在意自己賺了多少錢的,而且預期與現實差距還不小,也許這也是TA們想當網紅的理由之一吧。
當然,并不是說所有人都不該以當網紅為理想,也并非倡導年輕人一定要致力于國家急需的事業中。只是在看到這些職業選擇數據時,有一點擔心:將來大家都做網紅了,沒法出名的工作是不是就沒人干了呢?
(來源:財經網,參考北京青年報、廣州日報、人民日報、新京報、荊楚網、三聯生活周刊、金羊網等;原標題《調查顯示:一半“95后”想當網紅!有點替國家的未來擔憂》)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shehui/68524.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