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1-12 14:39?出處 綜合
吹牛大王死得慘:很多人有吹牛的壞習慣,我們老師教我們,沒有本事的人才會吹牛皮。也有個別有真本事的人吹牛皮,不過,吹牛大王的結局通常都不好。
今天要說的吹牛大王是美國人,他叫Aleksey Vayner,畢業于耶魯大學,一個貨真價實的高材生。
吹牛大王死得慘
耶魯畢業,大好前途,長得也算清秀文雅,但是這樣一個看起來應該有無限潛力的年輕人,卻在29歲那年,因為自己吹過的牛逼,因為網友的嘲笑,早早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為什么會這樣?
這一切,要從2006年10月說起。
那年10月,從耶魯大學畢業,躊躇滿志的Vayner申請了瑞士聯合銀行集團UBS的一份工作。
吹牛大王死得慘
瑞銀集團,是瑞士最大的銀行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私人財富管理機構。
吹牛大王死得慘
大概在Vayner的眼里,他耶魯畢業,才華無限,只有瑞銀這樣的地方才配得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工作。
一般人申請工作投的都是書面簡歷,但是Vayner覺得才一頁紙怎么能展現自己有多優秀?怎么能表明自己對這份工作的渴望?!
思前想后,哥們制作了一個視頻簡歷,命名為“Impossible is Nothing(沒有不可能)”,投遞給了瑞銀的招聘部門。
他希望,這個視頻能起到耳目一新的效果,讓面試官看到他身上的無限潛能,把一切不可能變成可能!
額,事實上,這個視頻還真的挺讓人耳目一新,精神大振的……
Vayner在這個視頻里,把自己從頭到腳都夸了一遍,不管是智力還是體力都無與倫比,還有各種神乎其神的黑技能。
視頻里還充滿了各式各樣的雞血語錄,比如說:“遠離拖你后腿的人,因為他們的負能量會影響你的成功;如果有人潑你冷水,讓他滾…”“遠離失敗者,保持動力,堅持到底,你就會成功。”
吹牛大王死得慘吹牛大王死得慘(圖源:Youtube)
這段視頻有沒有讓面試官看到他身上的無限潛能不知道,但是看到這個視頻的瑞銀人員肯定是對他印象無比深刻了。
可能是這個視頻太夸張,太好笑了,瑞銀的一個員工忍不住通過郵件把這個視頻分享給了其他投資銀行的朋友。
一傳十,十傳百,很快這段視頻就被人傳到各種社交網站上。這個視頻在油管上迅速蔓延,點擊量節節攀升,“Impossible is Nothing”成了大家瘋狂搜索的熱詞。
在他錄制這個視頻3個月以后,他其他的個人信息也被發布到了網上。于是,網友像是發現了一個新大陸,爭先恐后地來圍觀,來嘲諷,來看看這個說“沒有不可能”的吹牛逼男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奇葩。
他以前說過的話,吹過的牛逼,做過的事,全部都被翻了出來。網友們群策群力,把他扒得干干凈凈,一條底褲都不剩。
據他自己說,他的經歷是各種牛逼…他在瑞士世界滑雪大賽中獲過獎;幫俄羅斯黑手黨偽造過護照,(沒錯,就是那個全球勢力范圍最廣的黑幫組織);和前任網球界世界球王打過網球,并且還贏過兩次。他還給美國著名影星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當過網球教練。
吹牛大王死得慘
隨著Vayner越來越火,有他之前耶魯的校友站出來表示,看見這個視頻,他們真是一點也不意外呢。他大一的時候,就因為太自戀已經出過一次名了,這次只是又火了…(不過,這也是證明,Vayner的學歷是沒作假。)
他的高中同學也跑出來說,這些牛逼他從高中就開始吹了,還沒吹夠呢?
一時之間,Vayner成為了全網群嘲的對象。
他不僅沒有得到瑞銀那份夢寐以求的工作,還可能因為這個視頻的傳播,在華爾街,甚至是整個金融行業都找不到工作了。
這些種種,仿佛一個個千斤重的大石頭,重重砸向了Vayner的心里,驕傲自信的他,內心已經被完全摧毀……
于是,為了減輕痛苦,他開始吸毒,試圖使用藥物麻痹自己,逃避現實…
他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情緒低落地說,“我感覺自己像個受害者…”。所有人用鍵盤對他指指戳戳,嬉笑怒罵,當熱點退去,網友和新聞媒體都移開目光,只剩下Voyner獨自面對著自己被毀掉的荒唐人生,茫然無措。
在這6年的時間里,他再沒有出現在任何地方。
曾經驕傲,虛榮,愛夸張,愛優越的Voyner,活成了陰暗角落里的老鼠,用毒品麻醉自己,渾渾噩噩,極力避開所有的燈光與關注。
2012年4月,不堪網絡暴力的Voyner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Alex Stone,希望新名字能給自己帶來新的人生。
但是,新的人生,來得并不會那么容易。
一天,他一個現實中的朋友在他Facebook的時間線上寫到:
吹牛大王死得慘
暴怒的Vayner回復了一句:去死吧…
或許是壓力,或許是來自外界的嘲諷,或許是毒品的作用,Vayner終于被壓垮了。
當天夜里,他的朋友發現他服用了過量的藥物,在家中自殺,結束了自己29歲的年輕生命…
新聞曝光后,美國媒體紛紛表示惋惜,許多的網友都表示震驚,思考是不是當初自己參與其中的嘲笑和網絡暴力,把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逼到了這樣的絕境。
虛榮,是人類的原罪,炫富,已經被千千萬萬網友認為活該被打臉嘲笑的事情了。
不恰當的言論,吃瓜的網友,推波助瀾的媒體,這樣一場交織著個人隱私,職業道德諸多議題的網絡浪潮,推動著所有人走向無法控制的結局。
在朋友圈、私人郵件這樣私密性較高的溝通渠道,人容易放松警惕,不再那么注意自己的話里是不是有漏洞,是不是有問題,是不是有那么一點裝逼吹牛逼,甚至政治不正確。而當一個在小范圍發表的意見,被拿到公眾平臺,很多事情的味道就會變得完全不一樣。
在今天,各樣的網絡平臺給了人自由表達的權利,任何一點聲音都有機會被無限放大,任何一點錯誤也會成指數爆炸傳播。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shehui/70009.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