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08-05 10:58?出處 揚子晚報
蜱蟲叮咬兩人去世:江蘇盱眙農村一家三人被蜱蟲叮咬兩人身亡,鼓樓醫院今年已收治17例“蜱蟲病”,目前已到每年蜱蟲叮咬疾病的高峰期,戶外運動注意保護,盡量減少裸露腿腳。
夏天到了,戶外活動的人越來越多,大家出行時多會選擇樹木、草叢較多的陰涼處躲避太陽,但在外游玩或者進行農耕的戶外活動時要警惕一種可以致病甚至危及生命的蜱蟲。記者昨天從南京鼓樓醫院獲悉,今年4月以來該院已經收治了17例蜱蟲病患者,其中有兩例已經死亡。剛剛辦理出院的52歲李師傅(化姓),來自盱眙,家里短短一個月當中三人因蜱蟲叮咬致病,其中小舅子和岳母先后因“蜱蟲病”去世。
被恐懼籠罩的一個月
一家三個人發“怪病” 兩人不幸身亡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鼓樓醫院感染科病房,已經痊愈的李師傅即將辦理出院手續?;叵?月下旬以來的一幕幕,依舊驚魂未定。李師傅說,他們家住江蘇盱眙鐵山寺附近,村民們對于蜱蟲并不陌生,可并不知道這個指甲蓋大小的蟲子叮咬可能致命。
5月20日
李師傅的小舅子在盱眙當地不治身亡,“當時就是發高燒,咳血,病情來得很急,也就幾天時間,當地醫院一直沒有做出明確診斷。”李師傅說,小舅子也才50歲出頭,身體一直很好,悲劇來得太過突然。
6月初
76歲的岳母也出現高燒不退,“癥狀一模一樣,出血都無法凝固。”
6月5日
因為當地醫院仍然無法診斷,李師傅一家將已經病危的岳母從老家送到鼓樓醫院,醫生高度懷疑是“蜱蟲病”,并立刻抽血送到上海做病毒核酸檢測。但由于岳母病情太重,搶救無效,6日凌晨不幸去世。
幾天后的病毒檢測的結果證實了醫生當初的診斷,就是“蜱蟲病”!而鼓樓醫院的醫生也高度懷疑,李師傅小舅子的死亡也和蜱蟲叮咬有關。
于是,李師傅的妻子回去后,在母親家周圍找到了黑色的蜱蟲,還用手機拍攝下來。
6月9日
這一天是李師傅岳母出殯的日子,李師傅在外面忙喪事的時候,裸露在外的右小臂被蜱蟲咬了一口。
想到此前岳母和小舅子的遭遇,李師傅很害怕,辦完喪事后,他立刻去鄉衛生院,醫生讓他自己用酒精消毒一下,再消消炎;然而,第二天李師傅仍不放心,又到縣里的醫院,醫生查了血象后并未發現異常,而且當時也沒有發熱等癥狀,李師傅還暗自慶幸,可能咬自己的蟲沒有毒。
6月12日
李師傅來到南京溧水打工。“下午人就不行了,發高燒,一點精神都沒有!”李師傅說,他還強撐著,到了第二天他給家里打電話,說自己實在受不了了,家人建議讓他立刻到鼓樓醫院,千萬不要再耽誤了!
在鼓樓醫院急診,醫生為他抽了血后,立刻送往上海的實驗室進行檢查。
6月15日
檢測報告尚未出來的情況下,針對病史以及癥狀,鼓樓醫院感染科將他收治入院,果斷進行了針對蜱蟲病的系統治療。而此后病毒核酸檢測證實,李師傅也是感染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就是“蜱蟲病”。在鼓樓醫院感染科嚴曉敏副主任醫師、周文三副主任醫師、吳衛華主治醫師等醫護人員半個多月的全力搶救和精心護理下,李師傅才脫離了危險。
蜱蟲小資料
蜱(pí)也叫壁虱,鱉吃,俗稱狗鱉、草別子、牛虱、草蜱蟲、狗豆子。蟄伏在淺山丘陵的草叢、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動物皮毛間。不吸血時,小的才干癟綠豆般大小,也有極細如米粒的;吸飽血液后,有飽滿的黃豆大小,大的可達指甲蓋大。蜱叮咬的無形體病屬于傳染病,人對此病普遍易感,與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觸、直接接觸病人血液等體液的醫務人員或其陪護者,如不注意防護,也可能感染。
鼓樓醫院接診160例蜱蟲病
多來自蘇皖交界處的農村地區
鼓樓醫院感染科專家告訴記者,蜱蟲體內有一種可怕的病毒,叫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也稱新型布尼亞病毒),這種病毒可通過蜱蟲叮咬而傳播給人,引起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病是首先在中國發現的。
目前,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在國內的流行主要分布在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湖北、河北、遼寧等多個省份,當然,主要集中在以上省份的山區、丘陵和森林地帶的農村地區,而發病的人群,主要是經常在戶外勞動或熱衷野外運動的人。
南京鼓樓醫院目前接診到的約160例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患者,大都來自江蘇和安徽交界處的農村地區,如盱眙、滁州、明光等地。
該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吳衛華介紹,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呈現季節性的發病。“發病季節絕大多數在5-11月,5-7月為主要高峰期,9月份為次高峰期。”吳衛華說,原因是蜱蟲在這個季節范圍里會大量生長、繁殖并在野外環境中活動,同樣,這與人群也會在這個季節廣泛地開展生產勞動以及戶外活動有關。
今年4月份以來,南京鼓樓醫院感染科已經收治了17例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患者,其中有兩例患者因為到院太晚、病情過重,經搶救無效死亡。
蜱蟲叮咬后有“潛伏期”
感染后病情較重的多是老年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蜱蟲病還有潛伏期,比如李師傅6月9日被叮咬,三天后才出現發熱等癥狀。吳衛華醫生說,被蜱蟲叮咬后,人最短在2-3天后發病,也有會在1個月左右起病,通常1-2周左右。
如何鑒別是普通的感冒發燒還是蜱蟲???吳衛華說,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一旦起病,最典型的病程可分為發熱期、多器官功能衰竭期、恢復期三個主要的過程。大多數人會表現為急性發熱,體溫一般在38.0 ℃以上,伴有畏寒、食欲不振、乏力、肌肉酸痛,早期以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為主,部分患者有出血傾向,表現為皮膚瘀點瘀斑、牙齦出血、球結膜出血,少數患者病情危重,可出現意識障礙、肺出血、腦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重癥患者多合并神經、精神癥狀,預后較差。
該病病死率達12.7%-32.6%,而且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僅有對癥支持治療。老年患者、合并基礎性疾病者、治療不及時的患者往往到院后病情偏重,預后較差。但大多數患者經早期、及時、積極治療后一般預后良好。少數患者可遺留神經系統后遺癥。
特別注意
已經出現了人傳人的病例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鼓樓醫院已經陸續發現并確診了家人照顧病人而感染的實例。因此,和其它通過蟲媒傳播的疾病不一樣,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可以“人傳人”。
專家提醒,家人特別是陪護的家屬要注意自我保護,除了蜱蟲叮咬可以感染病毒發病以外,正常人也可以通過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或嘔吐物而感染。
江蘇疾控>>
蜱蟲今年并未變得更毒
記者從江蘇省疾控中心了解到,本省于2010年10月發現首例“蜱蟲病”確診病例,自2013年以來疫情呈逐年上升趨勢,2016年報告64例確診病例,約為2013-2015年確診病例數的總和,2017年報告病例數有所減少。省疾控專家表示,從目前的監測密度看,今年和往年差不多,并沒有發現“變異”或者“更兇”。該病多集中在城鄉接合部和農村,一般不會在城市暴發。
如何避免被蜱蟲叮咬
首先,應盡量避免在蜱類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如需進入此類地 區,應注意做好個人防護,提倡穿長袖衣服;不要穿涼鞋;扎緊褲腿或把褲腿塞進襪子或鞋子里;穿淺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無蜱蟲爬上;針織衣物表面盡量光滑,這樣蜱不易粘附;每天的旅游活動結束后,旅游者還要仔細檢查他們的身體和衣物,看是否有蜱蟲叮入或爬上,發現蜱蟲后立即清除。
被咬傷后如何緊急處理
蜱蟲常附著在人體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部位,一旦發現有蜱蟲叮咬、鉆入皮膚,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頭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頭鑷子取出蜱,或用煙頭、香頭輕輕燙蜱露在體外的部分,使其頭部自行慢慢退出。
燙蜱時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傷皮膚,或將蜱的頭部留在皮膚內。
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處理,并隨時觀察身體狀況,如出現發熱、叮咬部位發炎破潰及紅斑等癥狀,要及時就診。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shehui/70980.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記者 于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