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2-15 16:18?出處 中國新聞社
二月河逝世:據河南日報報道,著名作家二月河于2018年12月15日凌晨,在北京病逝,享年73歲。作家二月河原名凌解放,主要作品有《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
二月河在生前的采訪中曾經感嘆,成名有一種凄涼的感覺,走到這個地方來太困難。他也提到,死后愿入黃河,“我從小就在黃河邊長大,我就是黃河的兒子,對自己的母親有這樣的情懷不奇怪吧。
二月河本名凌解放,他因《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百萬字“帝王系列”小說作品而聲名遠播;他是鄭州大學文學院院長,在高校講學育人;他是一名全國人大代表,從2003年至今連任三屆;除此之外,他還是備受關注的“反腐作家”。
歷史作家二月河:不要過度反感現在的“穿越劇”“仙俠劇”
“我現在眼神不太好,看電視看不清,但是身邊的家人、朋友會跟我講,現在流行的電視劇我也是知道的。”談到近幾年電視熒屏上熱播的各類“架空劇”“穿越劇”“仙俠劇”,有觀眾“吐槽”現在的古裝劇“不厚重”“只會談情說愛”,二月河對此心態很開放:青年人愿意看,就證明作品自身有合理的元素、有一定的生命力,不愛看也沒關系,這也是作者的個人努力。如果受眾沒有反響或是負面反響較多,對作者是一種刺激,有可能激發他在未來創作出更好的作品,“都不一定是壞事”。
二月河提醒,要想把作品寫得好還是要“下點力氣”,“我的作品也不是對著墻想出來的”,如果作家不努力就想得到讀者的好評,“那連做夢都不如”。
人民教師二月河:青年人要憑“真本事”對社會盡責任
前兩年,鄭州大學大二學生閆慧飛給二月河寫信,求解“讀書有何用?”二月河在一封914字的口述整理回信中為“90后”大學生解惑,并呼吁“孩子們,讀書吧!像饑餓的羊跑到草地上那樣貪婪地讀書。”
二月河同樣強調讀書對大學生的重要性:“我做老師不是翻著書一頁一頁地教,我認為到了大學階段,不論是學士、碩士還是博士,就該學會自己讀書了。如果不讀書、不學習、不寫作,甚至都不如中學生。”
“整個社會引導人才的趨勢也是這樣,都是要看真本事,不是看一眼文憑、聽你用嘴說一說就可以的。”二月河說,希望學生們都能靠自己的本領沖出去,為這個社會盡責任。“我的痛苦、我的歡樂、我的嬉笑、我的郁悶,我的一切情緒的表達,都是根據我對他人、對這個社會做出來的貢獻來衡量。”
成名后仍住農家小院:成功一靠運氣二靠才氣
二月河說,自己出生于山西昔陽,從小就跟農民打交道。他至今依然保持著吃山西飯的習慣,比如撈面、刀削面、小米飯、老陳醋等山西食品。他13歲來到南陽,在這里住習慣了,有小城市的舒適和親切。
長達幾十年的埋頭寫作,使他習慣了在幽靜的環境中生活,反而不喜歡大城市喧鬧的生活。所以,即便如今經濟條件好了,他還是喜歡居住在安靜的小院中,生活和當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沒什么兩樣。“幾十年的習慣,很難改變。”
他曾回憶說,以前自己在院子里養著幾只雞,需要到大街上撿菜葉喂雞。看到大街上有賣菜車就不出聲擠過去,撿拾人們買菜丟下的青菜葉子。有一次蹲在車下撿葉子,他突然碰到另一個人的手,起初以為是同道,并未在意。過了一會兒,那人蹲起身來,笑吟吟對他說:“二月河老師,撿菜喂雞呀?這是我替您撿的,應該夠用了,您帶回去吧。”
這使他很意外,也很狼狽。“在公眾眼里,我是個很輝煌的模樣。過年過節市里團拜聚會,常在主席臺上對著眾人說幾句祝福拜年的話,沒有想到在這種場合和一個尊敬我的人遇合。我頓時怔住了,也不知道咕嚕了句什么就匆匆離開了。” 有時去買菜,在賣菜車邊揀了許久,正準備上秤,賣菜的人會突然來一句:“老師,不用稱了,這是我自家種的,你帶回去吃吧——這菜沒上農藥。”
二月河在生活中不修邊幅,穿衣服也沒什么講究,即便出席正式場合,也很少穿西裝。用他的話說,常“穿著有點邋遢但卻很適意的毛衣或襯衣到街上散步”,有時候鞋子上還帶著一層浮灰。熟悉他的朋友調侃說,二月河是一個“永遠可以在身上看出上頓飯吃了什么的人”。某次二月河要去參加講座,衣襟上留著上一頓飯的油漬,他卻毫不在意,衣服翻個面套在身上就上了講臺。
圓頭大耳,滿臉掛笑,身材高大,留著一個大平頭,操一口濃厚的南陽方言,二月河頗有幾分像彌勒佛,乍一看似乎是個粗人。但在和他的聊天中,你能感受到一股濃濃的書卷氣,那種浸潤在書海中的厚重氣息撲面而來。他的話充滿鄉土氣息,卻總能逗得你哈哈大笑。
21歲高中畢業,40歲拿起筆寫作,二月河在作家隊伍中可謂大器晚成。他也說不清成為作家究竟是偶然還是必然。在他看來,最終能熬出來,一靠運氣,二靠才氣。“如果沒有馮其庸先生的鼓勵,單憑我過去的精神蠻干,80%的可能性要失敗。”同時,也跟他的努力堅持有關。“我覺得自己是個寫東西的料,可以賣文為生。”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shehui/72165.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記者 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