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2-23 17:35?出處 綜合
93歲尋找初戀77年:今天我們要講的故事,是一段塵封了77年的感情。93歲的老人張淑英尋找初戀77年,2014年終于在臺北看到了初戀鐘崇鑫的靈位。
似乎只要是真摯的感情,便經得起任何文藝作品的錘煉,她與他的故事被拍成了記錄片,又成為攝影作品,輾轉又在此刻提起。
93歲尋找初戀77年
2014年,有一位93歲高齡的老人來到臺北桃園機場,手里拿著包。
這個包對她意義重大,因為里面承載了她這一生最重要的一件物品——她和初戀的合照。
93歲尋找初戀77年
彼時的她,左眼受傷幾近失明,身體狀況也不是很好,這片土地對她來說親切而又陌生。這趟從重慶到臺北的旅程,對93歲的張淑英來說,遙遠而漫長。
然而她所做的這一切只是為了去看一個人,準確的說是去看一個名字,一個讓她刻骨銘心了77年的名字———鐘崇鑫。
93歲尋找初戀77年:年輕時的張淑英
一份埋藏了70多年的感情
從她14歲成為他的新娘,到兩年后他英勇奔赴前線,再之后領到撫恤金的悲傷與顛沛流離,從沒有一刻,她想要忘懷這段感情。
時隔多年后,老人或許是平生唯一一次到臺灣,親眼看見對方的靈位,幾乎暈厥,她和逝去的他一樣堅守著這份感情。
93歲尋找初戀77年:張淑英老人撫摸丈夫的靈位
兩位主人公
靈位被供奉在臺灣忠烈祠內的英烈叫鐘崇鑫, 是重慶榮昌縣人,1929年畢業,黃埔6期第一總隊工兵大隊第四中隊學員,任原71軍87師259旅中校參謀主任,在南京城被攻破前夕壯烈犧牲于雨花臺通濟門一帶,時年32歲。
老太太叫張淑英,1935年,當時14歲的張淑英剛念完女子私塾,在福州經人介紹認識了鐘崇鑫,兩人很快結婚。兩年后,他為國捐軀,她歷經世事,卻始終把這份亂世中的感情埋在心底。
鐘崇鑫總是那么溫柔、體貼對待張淑英。
結婚前,他把每個月的軍餉都交給他母親,結婚后就全部交給張淑英,讓自己的媳婦保管。
他很節約,卻也只是對自己節約,喜歡抽煙卻每月只買一包,但張淑英愛些什么,便做什么,想買什么,便買什么。甚至連衣物都不讓張淑英動手洗,只是因為害怕磨破了她的手,更喜歡張淑英不化妝的樸實樣子。
他總說:“阿妹不化妝就很美了。”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后,中國的戰事越發艱難。
作為一名軍人,保家衛國是天職。那天,鐘崇鑫一回家就說要去上海,張淑英敏感地發現這一次離別不同往常,或許就是再沒有相見的機會。
問起他什么時候回來,他只是搖搖頭,不知道。
張淑英送他到車站,給他買了一件汗衫,一條內褲,新衣服帶點好運氣。
一路上,他們都沒有說話,張淑英心里害怕,張張嘴卻不敢求他留下。她是讀過書的女孩子,鐘崇鑫想讓她做個有知識的女青年,她也明白,家國存亡的時候,他不得不走。
只是他上車的時候張淑英不敢看他,覺得害怕,于是轉過身去,突然他從后面跑上來抱住她,帶有點哭腔說到“阿妹,我會回來的”。
隨后,兩人各奔一方,再沒有相見。
鐘崇鑫奔赴戰場后,張淑英便帶著婆婆向內地后撤。
她每天都心慌得厲害,擔心著鐘崇鑫的安危,還要照顧著年邁的婆婆。
1937年,冬。張淑英終于打聽到鐘崇鑫所在的259旅參加了南京保衛戰,許多人至今生死不明。
那是個動蕩不安的年代,所有人都在疲于奔命,哪有人會去給張淑英捎去一份確切的信息呢?
直到七年后。
1944年,張淑英在重慶街頭偶遇鐘崇鑫的戰友。方才得知,鐘崇鑫早已在戰斗中犧牲。
在知道了鐘崇鑫犧牲的消息之后,張淑英和婆婆哭的死去活來。次年,痛失愛子的婆婆便病逝了。
“他是重慶人,我這輩子也要守在這里。”
不久,內戰爆發,張淑英的父母和弟弟便去了臺灣,而放不下鐘崇鑫的張淑英卻選擇留在了重慶。
家人走后,張淑英寄住在同鄉家中。
彼時年輕貌美的她,也有許多人說媒,然而她都一一拒絕了。
1949年,新中國成立,面對這份鐘崇鑫用生命換回的勝利,張淑英淚流滿面。經人介紹,她認識了第二任丈夫李自清,并且生育了兩兒一女。
而在這段相當長的婚姻里,張淑英把那段鮮紅的往事埋藏在了心底。
直到1988年,張淑英才把心愿告訴了三個孩子。
大兒子當年就去了南京打聽,但是沒有任何結果。幾個子女聽完后商量著要幫母親完成心愿,自此幾個子女開始四處奔波,尋找線索。
直到長子李長富在一座古跡圖書館里找到了一條珍貴的資料。
他在時任87師少校師部參謀仇廣漢的《淞滬抗戰暨南京失守紀實》一文中查到——
“城外部隊苦戰三日,打到十二月十二日上午。第七十一軍第八十七師的三個旅已傷亡殆盡。二五九旅旅長易安華,參謀主任鐘崇鑫和旅部直屬部隊官兵全部陣亡于雨花臺。”
1991年,張淑英的家人和紀實的作者仇廣漢很快取得了聯系。
沒過多久,仇廣漢就來了回信,信中這樣寫道“鐘崇鑫烈士確系1937年12月12日在南京對日作戰固守雨花臺陣地為國捐軀!”
這是張淑英第三次收到鐘崇鑫的死亡消息。
三次陣亡的消息讓張淑英不得不信鐘崇鑫早已不在了,傷心的同時,張淑英有了新的想法:鐘崇鑫既然已經犧牲,那他的尸骨、牌位又在什么地方?
生既不能見人,死必見骨見碑。
2014年9月,央視《關愛老兵》系列節目熱播,她的兒子抱著試探的心態,找到了志愿者芳菲,在《關愛老兵》志愿者的幫助下,最終終于找到了鐘崇鑫僅存的照片和他安放在臺北忠烈祠的靈位。
知道鐘崇鑫牌位的下落,張淑英不顧一切地想去臺北看一看鐘崇鑫的牌位。
解決了錢財的問題,張淑英老人告訴子女:“我什么都不怕,我都93了,我只想看看他的牌位,死了也值得。我如果在去的過程中出現不測,那就帶著我的骨灰去臺北;如果去臺北后出現不測,那后事一切從簡。”
她不顧及自己的身體,只想要完成對他的承諾。
時隔77年,張淑英終于在兒子與志愿者的陪同下在重慶江北國際機場乘飛機前往臺灣,去見一見她陰陽相隔的愛人。
張淑英手捧鮮花,在供奉抗日捐軀將士的臺北國民革命忠烈祠中,再一次與她的愛人團圓。
93歲尋找初戀77年:張淑英老人在鐘崇鑫的靈位前
70多年前的新婚燕爾,誰也不知道那一別,就是后會無期。
老人獻祭的花圈上依然將自己署名為他的妻子。
是他一生,唯一的妻子。
短短6天里,或許對于老人而言已經是最長的一段陪伴,用手輕輕撫摸墓碑,似乎是有千言萬語想要傾訴。
28日離開前,老人再一次去到他的靈位前,摸著牌位靜靜說道——
“我們永別了兩次,一次是77年前,一次是77年后,我已經93歲了,也沒有再見你的機會了。”
戰爭結束了兩個摯愛人的相遇,卻沒有阻斷兩人的愛情。而這刻骨銘心的愛情,在最后一刻,終究獲得圓滿。
這輩子,我可能忘記了你的名字,但我還記得我曾經愛過你。雖然世事變遷,你已不在,我也早已白發,我卻還記得當初你愛過我的模樣。
93歲尋找初戀77年
七十七年的等待與守候,從烏云入鬢,到白發蒼蒼。這七十七年,已經是張淑英的一生。
而海峽的那頭,鐘崇鑫也等待張淑英的到來,等待了七十七年吧。于他,這已經是一生了。
很多時候,我們可以用一分鐘的時間去認識一個人,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去喜歡上一個人,用一天的時間去愛上一個人。可是,忘掉一個人,卻需要整整一輩子。
愿每個人都能擁有并堅守一段感情。
(原標題:尋找初戀77年!93歲的她拿著舊照片,飛去遙遠的他鄉……)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shehui/72254.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