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1-30 21:25?出處 網絡
肺炎患者同程查詢:在全民抵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同時,最近,一款名為“2019-nCoV新型肺炎確診患者相同行程查詢工具”的程序在朋友圈刷屏,使用者通過輸入乘車日期及航班號或火車車次、公交車車牌、線路號等,便可獲知自己所乘坐的公共交通工具上是否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患者。
該工具上線后,立即成為朋友圈熱寵,不少人感嘆大數據時代的便利,也由衷感謝開發者能及時開發這樣的工具,簡單有效地幫助大眾。
1月30日,北京青年報記者聯系到了這款程序的發起者童永鰲,他說,這款程序的“大數據”均來自官方發布,而且全部由團隊成員逐條“人肉”驗證。截至1月30日,該工具共收納280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乘坐班次,僅三天時間,這款工具的在線查閱超過三千萬次。
根據這款查詢工具,網友輸入自己乘車日期及航班號或火車車次、公交車車牌、線路號等即可得知是否和確診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同行。此工具上線后,立即成朋友圈熱寵,不少人感嘆大數據時代的便利,也由衷感謝開發者能及時開發這樣的工具,簡單有效地幫助大眾。截至1月30日,該工具共收納280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乘坐班次。
程序員變身謠言粉碎機
這款小程序的發起者童永鰲今年33歲,湖北人,是成都無糖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一名程序員。他說,這家公司是國內領先的反網絡違法犯罪解決方案提供商,平日的工作就是從事反網絡違法犯罪領域相關安全技術研究與產品研發。“這也是我們第一次嘗試制作便民小程序。”童永鰲說。
“我們不知道我們回家的旅途是否接觸過新型冠狀病毒患者及其潛伏者,所以我們迫切的刷網絡,希望知道得更多一點,更細一點,更全一點。”童永鰲說,過年這幾天,他聽說有疫情,便取消了回家的計劃。但在關注疫情的時候,發現網絡上各種疫情消息虛虛實實,真假難辨。
5小時搭建查詢工具 3天查詢量超三千萬
1月27日,他關注到有媒體發布“尋人”的消息,找與確診患者共同搭車乘機的人。但從專業角度看,他認為圖片并不方便查詢,于是他和朋友提議,通過自己擅長的技術讓公眾快速便捷查詢,知道自己周邊的疫情,這個想法得到朋友們的贊同。于是童永鰲組了個7人小組微信群,童永鰲說,“我們都是十幾年的好朋友,從事計算機行業,我和其中一位朋友負責寫代碼,另外幾人從媒體公開渠道和政府部門官方發布的內容收集信息。”
“寫代碼對我們來說基本沒難度,主要的工作量在于收集信息,而且要保證信息準確。”童永鰲認為,其實這些信息并不能被稱作“大數據”,總體來說量不大,但一定要準。萬一有不實信息,容易給別人帶來恐慌情緒,所以他們選擇利用爬蟲抓取信息后,人工篩查之再后錄入,確保準確性。
1月27日,當天中午他們7人就開始著手搭建,歷經5個小時,“2019-nCoV新型肺炎確診患者相同行程查詢工具1.0版”應運而生。
晚上22時27分左右,初版建成了,童永鰲將他們的成果轉發到自己朋友圈,想著可以方便周圍人,沒想到短時間內一下就傳開了,不到一天的時間里,刷遍了所有人的朋友圈,直至訪問量過大服務器扛不住了。僅半天不到的時間,工具就超過了10萬次查詢。到今天就有了3300萬的查詢次數。
規范信息審查機制 愿將程序做到疫情結束
“恰好我公司老板覺得很好,就讓公司的主管幫忙做了一天的優化,逐漸更換為阿里云的服務器,才最終成了大家后來廣泛轉發的這個樣子。”但童永鰲認為更重要的工作是進行信息更新,現在除了他們7個人,還陸續有一些網友加入,總共十幾個人形成一個小團隊做信息的收集核驗。
有很多人給后臺發去的線索消息,只是一個聊天截圖,又不敢輕易放過,經過反復核查后在公開渠道仍找不到更精確信息源的,就能不采用,信息的準確最重要。
“今天就有人來找到我們,稱自己遭到人肉,懷疑是我們平臺透露出去的,而我們從來沒錄入過任何個人信息。”董永鰲告訴記者,因為使用人數過大,他們已經從方便自己使用,變成了一種社會責任。一旦有信息錄入錯誤,就會從“謠言終結者”變成“謠言散播者”,極易引發恐慌。
為此,他們還規范了信息審查機制,因為沒有大數據的支持,他們會在錄入的時候審查原始新聞鏈接,確認發布者為正規官方媒體,之后會審查錄入信息與原始新聞內信息一致,提交到后臺后又添加了一道篩選對比手續,同步之后才會發布到線上使用。
而這些工作,他們僅有四個人完成,“人越多越容易出錯。我當時還調侃自己,家里待著好幾天不摸電腦渾身不舒服,這下好了有事兒可以忙。”
童永鰲說,雖然此次全程都是公益性的,但他們會爭取堅持到疫情結束 ,“我們都是普通人,只是擅長,所以做了。就像其他人是醫務人員,所以他們去了;他們是警察,所以他們去了。和他們相比我們只是利用特長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可以幫助更多人。”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shehui/73478.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