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8-09 19:09?出處 中國企業家
從最初的貿易,到后來的制造,再到更加重視品牌和價值創造,溫州商人大多崛起草莽、一步步實現升級,而張向東一開始就是高舉高打
"我就是個‘菜農’,種菜、賣菜的。"
張向東常用這句話作為自我介紹的開頭,顯著謙遜,樸實,又有點幽默感。他是浙江溫州人,很健談,待人熱情;帶著一副金屬框眼鏡,身材清瘦,襯衣西褲,有些IT人士的味道。從外表上看,很難把他和印象中滿口生意經、走南闖北的溫州商人聯系起來。
張向東目前的身份是正谷(北京)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谷)的董事長。
與多數的溫州人不同,張向東并不是一個沿著典型的"溫州路徑"成長起來的商人,他受過良好的教育,做過央企職員,也摻和過家族生意;他曾拋開一切,到美國幫助海外金融機構處理不良資產,做大開大合的生意,而回國后,他搖身一變成為一個"菜農",還是個"有機菜農"。
正谷定位于"一家基于農業消費品的零售公司",通過網絡、電話訂購,帶著"正谷"統一標識的有機農產品會定時送到客戶的家門口,張向東把這比作農業里的"Vancl"。
自2010年的農歷春節后(正谷按農歷結算營收),張向東的心情一直不錯,因為公司已經實現收支平衡,這已是他回國后創辦正谷的第五年。
張向東不敢以"新溫州商人"自居,他心里曾經非常排斥上一代溫州商人的生意模式,他會自我介紹是浙江人,如果對方繼續追問,他就索性跳過溫州,說自己是樂清人。而現在,這種想法正在改變,他要重新學習做一個溫州商人。
2005年,出于家庭考慮,張向東從美國回到國內,并創立了正谷,集有機農產品的種植、銷售和配送于一體,當年的張向東已經39歲,這是他第一次創業。
創業至今,正谷的增長速度之快讓同行們驚訝不已。2007年,公司的銷售額還只有80萬元,2008年達到500萬元,2009年的營收不到5000萬元,雖然目前公司規模還不大,但已有了一批較為穩定的企業和個人客戶,2010年,公司的銷售目標是2億元。
"農業公司不好做,規模都很小,我們在國內有機農業里可能是第一品牌。"張向東難掩開心。
目前,正谷的配送客戶有6萬多個,包括部分企業客戶和個人客戶,中石化、阿里巴巴等很多國內知名企業都與正谷有長期合作,公司有自己的客服中心(call center)和配送中心,還收購了國內最大的有機食品電子商務平臺綠領公社,接下來,還要與一些第三方網購平臺深入合作。
張向東對正谷的發展目標非常明確,那就是挖掘農業背后的品牌價值。"就像Nike出售的是一種運動精神,我們要在客戶內心留下印記。"張向東說,"中國的生意,第一個階段是占有某種資源,第二階段是占有某個產業,而現在是占有你腦子一個‘痕跡’,這就是品牌。"
同樣的想法,也可以在其他溫州商人身上找到。張向東常常會提到南存輝和他的正泰集團,這家國內知名的低壓電器制造企業,也在向太陽能、高科技產業轉移,南存輝特別請來物理學家李政道的博士生做CEO,引入賽伯樂投資基金5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溫州商人的生意模式也在發生變化。從最開始的貿易,到后來的制造,現在溫州人更加重視品牌和價值創造。"
盡管家里有一個年產值1億-2億元的電器廠,大學畢業后,張向東毅然放棄"接班",也沒有自己做生意,而是進入某央企在浙江的分公司,做起了普通的上班族。工作中,張向東結識了自己的妻子,后隨妻子來到北京,在北大拿到了MBA學位,進入外經貿部下的一家外貿公司。顯然,他不想順著父輩一代的經商足跡繼續下去,他要將自己和傳統溫州商人區別開來。
"我覺得自己跟他們不一樣,也不喜歡那樣的生活方式。"
2001年,張向東以陪讀的身份和妻子一起去了美國,并申請進入哈佛大學進修,畢業后,張向東進入朋友的投資公司,從事不良資產的處置。"我們了解國內情況,也有更好的國內處理資產的能力。"張向東說,他們借此吸引到摩根大通跟自己合作。
也就是在美國的數年,張向東注意到溫州商人開始變得不一樣。"說出來都不相信。以前在美國的溫州人,不過是開個小餐廳。二十年過去了,他們發達了,開著大超市,做著投資,還有的在美國四大華人報紙上登廣告,提供法律服務。"這些溫州人在海外做出的事情,讓張向東很驚訝。"他們也很重視下一代的教育,把孩子放在好的學區、讀好的學校。"
這讓張向東開始重新審視溫州商人這個群體。
做生意是溫州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冰棍、豆腐乳、甘蔗……上小學的張向東做這些生意每次都有新點子"薄利多銷"。張的父親原是當地糧管所的負責人,到了夏糧收購時,一些人會在糧管所門口賣點西瓜給賣糧農民解渴。張向東為了招攬顧客,吃西瓜先賒賬,賣了糧食再付錢,生意非常好。"我身體里流著溫州人的血。"張向東這樣回憶自己童年的商業經歷。"溫州商人給外界的印象是敢于冒險,吃苦耐勞。"
正谷成立之初,張向東為找客戶吃了不少苦頭,他首先瞄準的是有錢人、外國人、大使館、農學院、孕婦等容易接受有機產品的用戶群,也不斷參與各種活動宣傳推廣,但收效甚微,很多客戶訂了幾次就不訂了。偶然間,正谷找到一條通路:禮品生意,公司可以購買正谷的禮品券轉贈客戶,客戶覆蓋面迅速打開。
近兩三年,正谷趕上了有機農業的"熱潮",年增長率達到了600%。但盈利還不是張向東目前最關心的事,他有意跟一家創投機構進行合作,希望能有更多的投入,以在有機農業這個領域中取得優勢。"我們2010年的推廣預算很高,僅中秋節期間差不多需要3000萬元。"
目前,正谷依然面臨著三大困難:第一是整個商業環境對有機農業的不信任,第二是品牌推廣仍是很大挑戰,第三培養大家的購買習慣,進入點鼠標買菜的時代。張向東于是找來很多專業人士幫忙,公司高管中很多是"海歸"農業博士,不過,公司仍是家族性質,張向東100%控股,執行總裁是張的妹夫,張的哥哥負責品牌文化。
"我就是個溫州人,只是以前不把自己當個溫州人而已。"張向東說。
"溫州人有兩個特點:信息分享和資金流動。信息在他們中間傳的特別快,而且也不需要什么借貸合同,背后有個隱形的信用機制在控制,因此做生意能做起來。"溫州商人喜歡單打獨斗,但同時又分享信息、資金,商業活動還能不斷保持創新,這讓張向東感到非常好奇。現在,張向東也在主動靠近這個群體。他在上海想加入溫州商會,碰了軟釘子并不氣餒,還在想怎么能夠進入更核心的溫州商人的圈子,他要觀察他們如何在商業實踐中學習。
然而,真正融入溫州商人這個群體,對張向東來說還需要一點時間,浙江商會會長已多次邀請他入會,但他還在猶豫,有一點原因是,溫州人熱衷于吃飯應酬,飯桌上對他們是很好的學習機會,但自己依然不能適應。"我不覺得喝酒創造價值,有時間應該多陪陪家人。"說這話的時候,張向東又變回了一個高知精英。
張向東不否認自己是個理想主義者,但同時是個實干者。張向東也不認為自己能代表新一代溫州商人,自稱算2.5版本,"溫州商人3.0,要看正泰南存輝的兒子那一代從國外回來會變成什么樣子了。"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wenzhou/33454.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溫州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