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8-10 09:49?出處 溫州日報
溫州市目前正處于臺汛期,暴雨引發的山體滑坡時有發生。7月27日溫州市區西山東路發生的山體滑坡事故目前還處于清理階段,預計一周后大部分塌方將清理完畢。圖為昨日下午,一輛挖掘機將塌方的土石清理出來。 劉偉 攝 |
據市國土部門統計,截至去年底,溫州全市查明的對居民生活有潛在危害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總計1516處。目前這些隱患點基本處于穩定狀態。但一次強降雨,就有可能讓一些原本穩定的隱患復活,并造成傷害。
對于地質災害這種潛藏的"殺手",我們采取了哪些措施?當它們"行兇"時,哪些方法能增加受害者生存機率,并為救援工作爭取主動?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昨天走訪了溫州市國土資源局。
災害現狀:
隱患點占全省三成
根據國務院公布的《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第394號令)第二條,地質災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在溫州市,最常見的是滑坡、山體崩塌、泥石流這三類。其中,可能發生滑坡的隱患點約占總數一半;山體崩塌隱患點超過30%;泥石流隱患點則有200多處。泥石流對人們生命財產危害性最大,山體崩塌前則缺少事先征兆。
據溫州市國土資源局地質環境管理處處長李永生介紹,溫州市地質災害隱患點全省最多,約占全省三分之一。這些隱患點超過九成在農村,而這些地區是溫州市防范救援力量最薄弱的環節。
目前溫州市處于臺汛期,正是地質災害高發時期。據統計,臺風給我市造成的人員傷亡中,超過八成是由地質災害引發的。而近年來,這些災害隱患點呈逐年增多趨勢:一般1年會新增超200個,一次臺風,大概會新增40多個。同時,山區低等級公路建設、開山取石等行為,也常誘發新增地質災害隱患點出現。
防范災害:
治理和避讓并重
目前,溫州市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采取治理和避讓并重。對已查明的隱患點,溫州市按潛在危害重大性排序進行治理。比如,永嘉甌北嶼塘山滑坡群,涉及到周邊上百戶300人安危,從1998年開始,經歷5年治理,投入超1000萬元,如今山體已基本穩定。采取這種方法固然見效快,但溫州市用于此類治理的資金每年只有2900萬元,只夠治理15到20個隱患點。
李永生認為,要改變這個困局,就要轉變治理思路,對重大隱患點要結合新農村建設,實行整體搬遷。目前,溫州市實施的新農村建設地質災害安全工程,已在文成大峃試點,把中心城鎮建設、下山移民和地質避災相結合。
遺憾的是,在預防上,各災害點的巡查監測落在山區村干部身上。但他們是義務性質,目前只能靠他們個人自覺去啟動基層預報預警,在制度層面上仍是空白。
地質災害防范最大難題在于,這些隱患點是動態變化的——近年來,溫州市因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中,幾乎都發生在未知或新增災害點。對此,開展山體拉網排查,通過專業人員核查和村民舉報,是目前我市預防這類災害的主要手段。
李永生說,預防這些潛伏點,要從現有的以點為主,轉向從面上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域整體排查。比如以山區鄉鎮為單位,為它們繪制地質災害易發區圖,把山區分成地質災害高發、中發、低發、不發等4類區域。前兩者要嚴格控制建設、居民居住。"如果有山區建設工程經過這兩類地區,必須做地質災害危險評估。"
逃生策略:
向災害點兩邊逃散
掌握這些地質災害行兇的特點、及時作出預測,對災害防御很重要。比如,滑坡點常發生在土質松散、巖石含量少的山體?;虑埃襟w頂部會有裂縫,底部會有巖土鼓脹。而泥石流發生的條件包括,山體頂部要有充足的土、樹木等松散物,山坡地貌上有溝渠導流,且山坡比較陡峭,并在前期有充足的雨水。如果這段時間,有市民觀察到山區有類似現象,可以撥打當地鄉鎮和國土所的舉報電話。
李永生提醒,發生泥石流和滑坡時,處在危險區域的人,千萬不能順著泥石流和滑坡方向向前奔跑,而是要向災害點兩邊逃散。
災害發生后,救援人員不要立刻進入事故發生點,要先到災害點邊緣,觀察有沒有發生二次災害的跡象。在確定山體穩定后,再進行救援。當不能確定是否會發生二次災害時,要在滑坡點頂部留派人手觀察,隨時向山下救援人員通知山頂情況。
當臺風登陸后,地質災害發生一般會有12小時的滯后期。因此,災害隱患點轉移人員,不能在臺風登陸后馬上返回,需再等待約12小時,或者指派人員到災害點附近,觀察確定隱患點山體已穩定后再返回。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wenzhou/33477.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溫州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