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8-23 20:54?出處 溫州網–溫州晚報
昨日上午8時,家住溫州市區水心街道桂柑社區的王小姐,上班途中順便拎了3袋生活垃圾下樓,扔進小區樓下的垃圾桶里。
沒吃完的外賣盒飯、破襪子1雙、2個飲料瓶、5個薄塑料袋以及一些果皮、蔬菜、蛋殼……這就是3袋垃圾里的所有內容。
垃圾袋剛扔下,1名職業拾荒者來到垃圾桶旁,用鉤子挑破垃圾袋,撿出飲料瓶后向下一個垃圾桶進發。
9時不到,已經第二趟來社區收集垃圾的保潔員老王先將垃圾掃成一堆,再倒進他的保潔翻斗車中,然后挨個清空小區內垃圾桶。沒一會兒,老王的保潔車內已堆滿一車垃圾。從凌晨4時30分開始,這也是老王從負責轄區內收集的第3車垃圾,接著,老王要將垃圾運到水心垃圾壓縮中轉站。
老王介紹,保潔員每天工作約13個小時,"從天蒙蒙亮忙到天黑"。來自環衛部門的數據顯示,溫州市區共有數千名保潔員,他們承擔著市區垃圾處理的第一道任務,將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的垃圾統一收集,運往中轉站。
中轉:垃圾壓成"饅頭餅干"
溫州市區錦繡路與杏花路交叉路口的水心垃圾中轉站,看起來就好像一個小型車間。站內十分干凈,但操作間內仍有惡臭。
中轉站內有兩臺壓縮機械,操作工余云兵負責其中的一臺機器。他的任務是協助保潔員把一車車垃圾倒入壓縮池,壓縮生活垃圾塞入一個類似集裝箱的可裝卸的密封箱內。"殘留的臭味是垃圾壓縮分離出的污水散發出來的。"余云兵說。
水心垃圾中轉站每天清晨5時30分開門,一直運轉到晚上10時,每天壓縮垃圾量約60噸。
"垃圾中轉站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在站內垃圾被機械壓縮成‘饅頭’和‘餅干’,可以減少運輸次數和節約填埋空間。"市環衛管理處環衛科長任亦然介紹,市區現有垃圾中轉站73座,能基本能滿足市區收集中轉要求。
運輸:全封閉杜絕"滴撒漏"
在中轉站壓縮"裝箱"后,生活垃圾處理的第三段旅程便是"分開旅行":通過全封閉式的運輸車運往垃圾填埋場或焚燒發電廠。
溫州市環衛管理處清運一車隊書記戴美麗介紹,市區現有垃圾清運車350余輛,主要任務是將垃圾中轉站的壓縮垃圾運往消納場所。據介紹,上世紀80年代,我市垃圾清運都是翻斗車、揭蓋式汽車運輸,"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槍,運輸效率不高,而且沿途滴撒漏現象時有發生,造成道路二次臟亂差"。
戴美麗說,隨著近幾年城市規模擴大,生活垃圾總量的增加,我市垃圾運輸車輛裝備也越來越先進,垃圾機械化壓縮收集率從1994年的4%發展到如今的100%。
惠民路垃圾中轉站運輸司機蔡智勇說,由于運輸車是全封閉式的,雖然運輸一趟垃圾來回需2個小時,但途中幾乎沒有垃圾飛揚、撒落、滴漏。
消納:垃圾發電變廢為寶
垃圾處理的第四站就是消納處理。
溫州市環衛管理處有關負責人介紹,市區生活垃圾處理方式有兩種,以焚燒發電為主,環保填埋為輔。每天約80%的垃圾被焚燒發電,剩余20%的垃圾被運往垃圾場填埋。目前,市區擁有東莊、永強、臨江3座垃圾焚燒發電廠,設計日處理能力分別是400噸、1000噸以及800噸。此外,還有一座設計日處理500噸應急垃圾填埋場。
"市區日產垃圾2900多噸,85.5%都是無害化處理,東片的垃圾運往永強垃圾發電廠和永興應急填埋場處理,西片則運往臨江垃圾發電廠焚燒發電。"任亦然介紹,環保填埋是將垃圾直接倒入填埋的大坑內,并有機車將壓縮垃圾推平、壓緊,噴灑殺蟲藥物,然后再蓋土、覆膜。這樣一層一層填埋上去,直到填滿。
焚燒發電則將垃圾變廢為寶。"溫州市區3個垃圾焚燒發電廠,每年‘吃掉’垃圾72.6萬噸,發電量約為2億度,以一戶一月用電200度電來算,可滿足100萬戶1個月的用電量。"該負責人介紹,垃圾發電由于采取了強制環保措施,對環境危害較小,至于焚燒產生的灰渣,則提供給加工廠做磚,"可謂全身是寶"。
環衛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溫州市區垃圾總量以每年8.98%左右的速度在增長,城市垃圾處理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據介紹,為滿足不斷增長的垃圾處理需要,我市除加快臨江二期垃圾焚燒發電廠(日處理1200噸)和甌海天長嶺垃圾填埋場建設外,還將醞釀適時推出垃圾分類回收,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記者 黃忠 實習生 鄭凱文
"臨江二期工程明年3月建成后,溫州市區垃圾日處理能力將達到3900噸左右,這意味著,溫州市區將在國內率先實現生活垃圾全部無害化處理。"該負責人說。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wenzhou/33703.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溫州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