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10-27 00:53?出處 檢察日報
有點奇怪,龍灣諸松華的案件怎么被永嘉縣檢察院依法提起公訴,有空咨詢下專家。10月9日,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qū)政協(xié)原主席諸松華因涉嫌濫用職權罪、受賄罪,被永嘉縣檢察院依法提起公訴。
據(jù)檢察機關指控,諸松華在擔任溫州甌海大道龍灣段工程建設指揮部指揮期間,濫用職權擅自違反拆遷政策及有關規(guī)定,給國家造成90余萬元的重大損失,同時還非法收受他人財物共計62.5萬元。
好友上門,礙于情面,踩了“政策高壓線”
諸松華有一個少年好友,也就是他的初中同學潘某,一個經商,一個從政,二人一直保持著一種特殊的情誼。潘某為了好友的政治前途,一般的事也不麻煩諸松華。
2000年11月間,潘某未經有關部門批準,以溫州市龍灣區(qū)某廠的名義,非法購買5畝(實際為4.226畝)村集體土地,并違法建造簡易棚作為廠房使用。2006年因甌海大道龍灣段工程建設,需要拆遷該廠房。但據(jù)有關文件規(guī)定,凡在1998年11月30日以后建造的各類違法違章建筑物、構筑物,一律無條件拆除,不作任何補償和安置。
潘某知道自己的廠房得不到任何補償費,之前投入到廠房建設的錢也全部得打水漂。想來想去,潘某決定去找自己的好友——時任溫州市龍灣區(qū)政府常務副區(qū)長兼任甌海大道龍灣段工程建設指揮部指揮的諸松華。
一開始,諸松華意識到這是“政策高壓線”,絕對不能碰。但經不起潘某的再三請求,加上諸松華覺得兩人關系一直不錯,礙于朋友情面,經不住金錢的誘惑,他將手中的公權毫不客氣地介入到好友的私情中,踩了“政策高壓線”。
“這一踩就像是踩進了萬丈深淵,自己的從政道路被抹黑,從此與清廉從政這四個字再也扯不上關系,再也回不了頭了。”案發(fā)后,諸松華流著淚對檢察官說道。
手握大權,交代下面人做事“點到為止”
諸松華在擔任溫州市龍灣區(qū)常務副區(qū)長時的工作職責,是協(xié)助區(qū)長做好日常工作,主要分管龍灣區(qū)城建,包括環(huán)保、土地、規(guī)劃、房產、建設、重點工程等工作。
2003年,甌海大道工程啟動的時候,諸松華兼任了甌海大道龍灣段工程建設指揮部指揮,可謂手握大權,下面的人辦事直接聽從他的指揮。
在潘某的這件事上,諸松華當時就找到了指揮部拆征科科長周某,專門將他叫到辦公室跟他講了潘某的廠拆遷安置之事,請他給予照顧。周某當場就表態(tài)說:“請領導放心,我會把這事辦好的。”
諸松華案發(fā)后告訴辦案檢察官,他是區(qū)領導兼甌海大道龍灣段工程建設指揮部指揮,是不會和指揮部拆征科長這個級別的人把事情講得很透徹的,點到為止,但下面的人通常都心知肚明。周某心里明白諸松華的目的就是叫他把潘某的廠安置好,也就是為潘某的廠爭取到安置土地的指標。
有了諸松華的“指令”,潘某在周某等人的照顧和安排下,不僅在2006年4月非法獲取土地補償款28萬余元,而且2007年又在龍灣區(qū)狀元鎮(zhèn)西臺村非法取得4.226畝工業(yè)安置用地。這一來一去,國家直接損失了90余萬元,而潘某得到的不僅僅是非法安置拆遷費,更是在寸土寸金的溫州得到了升值空間巨大的土地資源。
妻子生病、房子裝修不用愁,潘某準時送錢上門
諸松華在幫潘某這個大忙時,除去友情的考量外,更有潘某若明若暗的金錢回報不斷催化。不過,諸松華并不急于兌現(xiàn),一直在等待機會,等待潘某自然而然地“感恩”,既不失面子又不玷污友情,更不會出事。與此同時,潘某也在等待機會回報老朋友。
2008年上半年,諸松華的妻子生病到上海某醫(yī)院治療。潘某得知這一消息后,認為送錢的“時間窗口”已經打開,就先后分6次共送給諸松華30萬元。
沒想到,諸松華收下錢后心里一直不安,認為拿潘某的錢時機還不成熟,而且數(shù)額也有點大。他覺得自己當時還是常務副區(qū)長,政治上還有晉升空間,不能因小失大。于是,諸松華在2009年5月把30萬元退還給了潘某。為了好友的“政治前途”,潘某只好先拿回來,再尋機會。
時機終于成熟了。2009年9月,諸松華升任龍灣區(qū)政協(xié)主席,他明白自己的仕途已經到頭,不時有意無意地向潘某傳遞自己的某些信息。當時,諸松華準備將幾年前買的一套房裝修,潘某便提著裝有30萬元現(xiàn)金的袋子來到諸松華的新房。這次,諸松華終于“笑納”了。
投資買房,首付按揭都有人幫忙“墊付”
事實上,諸松華一直難以拒絕金錢的誘惑。檢察機關查明,早在任龍灣區(qū)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期間,諸松華就利用職權為季某、楊某等人辦事,并收受他們的現(xiàn)金、超市卡等共計17.5萬元。
諸松華自稱很有商業(yè)眼光,尤其對投資房產情有獨鐘。早在10年前,他就經常去看溫州、杭州、上海等地的樓盤,每次看中后就拉著做生意的朋友一起投資,獲利不菲。他擔任龍灣區(qū)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后,仍不忘炒房,他的那些在龍灣辦企業(yè)的朋友,為了得到他的幫助,開始為他炒房“埋單”了。
據(jù)檢察機關指控,2003年8月,諸松華購買了一套商品房,部分房款未付清,于是打電話給做生意的朋友袁某,稱自己工作繁忙,暫時不能去結算。袁某一聽,滿口答應,一共幫諸松華墊付了17萬余元。諸松華稱過段時間把錢還給袁某,袁某當然心知肚明,這錢墊付了,哪能向領導要回來?當然,袁某這錢也沒有白付,后來,諸松華在生意上幫了他不少忙。
今年初,溫州市檢察院接到群眾反映諸松華涉嫌受賄的舉報。經過初查,該院以涉嫌濫用職權罪、受賄罪對諸松華立案偵查。諸松華保持了30多年的“廉潔形象”終于在公眾面前徹底倒塌。
公權私情金錢茍合,得到的必然是毒果
諸松華的為官之路應該說曾是暢通無阻的。
1987年,29歲的諸松華擔任龍灣區(qū)剛創(chuàng)辦的溫州市第十五中學校長,曾獲“溫州市勞動模范”等榮譽。而后他走上官場,歷任龍灣區(qū)教育局副局長、局長,區(qū)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區(qū)政府常務副區(qū)長兼甌海大道龍灣段工程建設指揮部指揮等職。
37年前,諸松華是學生心中的好老師。37年中,諸松華一直以重私情、講義氣在朋友圈內留下“好口碑”,更以“廉潔、有才氣的官員”形象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37年后,他卻在經歷了輝煌的仕途巔峰后,因腐敗而成為階下囚。
辦案檢察官在剖析諸松華的整個蛻變過程時,一針見血地指出,諸松華將手中的公權介入到自己不斷膨脹的私情中,在金錢的催化下,必然會產生毒果,走向犯罪的深淵。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wenzhou/35418.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wǎng)址。作者:溫州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