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頭方案昨獲省政府批復
●全市鄉鎮(街道)數量從290個減少至140個
●人口最多的鎮是蒼南龍港,人口最多的街道是鹿城五馬街道
●區域面積最大的鎮和街道都在永嘉
溫州網訊 昨天,省政府正式批準關于溫州市洞頭縣行政區劃調整的請示。至此,全市11個縣(市、區)已全面啟動相應行政區劃調整方案。根據“1650”大都市發展新格局,調整后,全市鄉鎮(街道)數量從原先的290個減少至140個,縮減率為51.7%,為今后推進都市型功能區和中心鎮建設夯實基礎。
根據昨天洞頭縣獲批的區劃調整方案,該縣將撤銷北岙鎮建制,在原北岙鎮的行政區域內設立北岙街道辦事處,調整后,北岙街道辦事處轄6個社區、23個行政村;撤銷東屏鎮建制,在原東屏鎮的行政區域內設立東屏街道辦事處,調整后,東屏街道辦事處轄16個行政村;撤銷元覺鄉建制,在原元覺鄉的行政區域內設立元覺街道辦事處,調整后,元覺街道辦事處轄7個行政村;撤銷霓嶼鄉建制,在原霓嶼鄉行政區域內設立霓嶼街道辦事處,調整后,霓嶼街道辦事處轄10個行政村。調整后,洞頭縣下轄北岙街道、東屏街道、元覺街道、霓嶼街道4個街道和大門鎮1個鎮、鹿西鄉1個鄉。
由于長期來行政區劃設置的不合理,溫州市區域經濟和城鎮化發展已凸顯五大主要弊端,即鄉鎮數量過多,行政管理到位難;鄉鎮規模過小,中心鎮發展提升難;鄉鎮實力懸殊,經濟協調共進難;鎮街結構不合理,城市風貌形成難;公共投入被稀釋,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等。因此,必須通過行政區劃調整,激活中心城區和中心鎮的潛能,幫助縣(市、區)政府在更大范圍內安排城市功能布局,拉開大城市框架、提升公共服務能力,走集約式發展道路,進而緩解要素制約,解決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等根本性問題。
經過此次調整,我市原先118鎮、142鄉、30街道辦事處的行政區劃框架,已整合為65個鎮、6個鄉、69個街道辦事處的新結構。在調整之前,我市鄉鎮平均規模43.75平方公里、2.55萬人口。據初步統計,經過此次區劃調整之后,全市鄉鎮平均面積達138.7平方公里,人口達7.45萬。其中永嘉縣巖坦鎮區域面積最大,達到552.8平方公里,人口最多的蒼南縣龍港鎮,戶籍人口達到35.55萬人;永嘉縣東城街道以102平方公里成為區域面積最大的街道,鹿城區五馬街道以11.88萬的戶籍人口,成為人口最多的街道。全市786.80萬人口中,街道占257.8萬,鄉鎮占529萬。(據溫州日報 溫州都市報報道)
溫州全市區劃調整后鄉鎮街道之最
調整后,全市鄉鎮(街道)平均面積84.19平方公里,平均人口5.62萬人。其中鄉鎮平均面積138.7平方公里,平均人口7.45萬人;街道平均面積28.1平方公里,平均人口3.73萬人。
面積最大的鄉鎮:永嘉縣巖坦鎮,552.8平方公里
面積最小的陸上鄉鎮:蒼南縣宜山鎮,13.24平方公里
面積最小的海島鄉鎮:洞頭縣鹿西鄉,10.06平方公里
人口最多的鄉鎮:蒼南縣龍港鎮,35.55萬人
人口最少的鎮:泰順縣百丈鎮,1.84萬人
人口最少的鄉:泰順縣竹里畬族鄉,2883人
面積最大的街道:永嘉縣東城街道,102平方公里
面積最小的街道:鹿城區江濱街道,2.1平方公里
人口最多的街道:鹿城區五馬街道,11.88萬人
人口最少的街道:鹿城區七都街道,1.01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