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05-12 11:24?出處 溫州日報
溫州新聞 任何問題到了溫州都會迎刃而解,可以說都不是問題,梅嶼番茄價低民不傷,菜賤不傷農。鄰近5月中旬,瑞安市馬嶼鎮梅嶼等地的上千萬公斤番茄采摘已近尾聲。與各方關注的京魯豫等部分地區“菜賤傷農”相比,當地的番茄收購價格較為平穩。
“我們農民只管種,銷售統統歸合作社管。”梅嶼外三甲村65歲村民謝慶高說,番茄出了大棚,剩下的就是合作社的事情。
謝慶高今年種了兩畝大棚番茄,從3月10日開始收成以來,已經由梅嶼蔬菜專業合作社收購一萬多公斤番茄。他說,“合作社有收購保護價,又有利潤返還,我們種番茄省力又省心。”
收購保護價,比經紀人出價高一毛
早在今年年初,梅嶼蔬菜專業合作社就與100多名社員簽訂收購合同,規定社員的200多畝大棚番茄,由合作社統一包裝、統一收購、統一銷售,收購價根據市場批發價確定。
“別人收7毛,合作社就收8毛,別人收1塊,合作社就收1塊1。”謝慶高說,雖然今年蔬菜市場整體不景氣,壓低了番茄批發價格,但他從未擔心過銷售問題,因為合作社開出的收購保護價,總要比當地個體經紀人的收購價高出1毛錢。
據該合作社理事長黃則強介紹,自今年3月7日以來,合作社已從社員手中收購了150多萬公斤番茄。由于合作社的公益性質,其開出的收購價格,基本保持在每公斤兩元左右,始終要略高于個體經紀人的收購價。
梅嶼底三甲村村民洪云高,是當地的個體經銷大戶。據其介紹,梅嶼產出的番茄主要銷往武漢、上海、杭州等地的蔬菜批發市場。在今年3月梅嶼番茄上市之初,武漢市場批發價曾達到每公斤3.4元,而4月底就跌到每公斤1.6元,差價近兩元。他的收購價,也是隨著當天的市場批發價“朝令夕改”,基本在每公斤1.2元至2.4元之間浮動。
相比之下,合作社盡量縮小了市場批發價與農民收購價的差額,提升收購價讓農民獲利,這也是謝慶高等農戶選擇由合作社收購的主要原因。
六成凈利潤返利,農戶每畝凈賺千元
不僅如此,梅嶼蔬菜專業合作社為了把更多利潤返還給種植戶,還推出了一項“二次返利”制度,即將番茄在市場上批發所產生凈利潤的60%,返還給番茄種植戶。
也就是說,如果番茄收購價為每公斤兩元,在蔬菜批發市場上按每公斤2.6元銷售,那其中的差價為6毛錢。除去包裝、裝車運輸等費用,假設每公斤番茄的凈利潤為1毛錢,那么其中的60%,也就是6分錢將會返還給農戶。
黃則強表示,二次返利能讓種植戶獲得合作社的利潤分紅,相當于讓農戶分享個體經紀人的盈利空間,這也是合作社統購統銷與個體經紀人經銷的最大不同。據介紹,實行“二次返利”制度后,合作社去年已向100多畝大棚番茄種植戶,返利10多萬元。盡管今年番茄收購價格起伏較大,但基本能維持去年返利額度。
通過二次返利,謝慶高今年預計將額外拿到每畝1000元左右的分紅。據他介紹,按畝產0.6萬公斤計算,除去種子、肥料、塑料薄膜以及鋼管折舊等4000多元的成本,他今年種植大棚番茄的畝凈收入,有望達到6000元以上,與去年基本持平。他說:“村里一些社員畝產將近0.75萬公斤,每畝凈收入有可能破萬。”
記者手記:
上月19日,本報《番茄收獲時腰包未見鼓》就曾報道,同為大棚番茄種植戶的蒼南農民,受年初凍害及市場價格下跌影響,畝產值只有去年的一半。這與瑞安梅嶼農民的境遇相去甚遠。
農民種田要想保收、增收,就離不開“規避風險”這個話題。引發各方關注的“菜賤傷農”問題,從現象上來看,就是農民規避不了市場價格下跌的風險。
而農業合作社作為農村生產互助組織,具備整合各方力量的能力。在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等諸多環節,合作社既能提供技術信息服務,又能撮合乃至直接組織農產品交易。由此可見,合作社與個體農民相比,在防“災”抗“跌”能力上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可以說,農業合作社對農民的幫扶稱得上多樣化、全方位。如果各級政府在資金、技術、組織等方面,給予它們一定的扶持,那么發展成熟的合作社,就可以成為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靠山。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wenzhou/37043.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記者楊世朋報道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