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7-17 13:49?出處 溫州視線
溫州人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這句話經常被人形容溫州人經商的冒險精神。而央視的《溫州一家人》在播出后,更是讓溫州人經商創業的精神得到贊譽。
不過也有不少觀眾比較好奇溫州一家人原型人物都有哪些人,而按照劇組創作人員的介紹,在這部電視劇中,每一個人物都有原型,每一個細節都有來歷,每一個故事細節都是曾經的那些原型人物真實經歷過的故事。
溫州一家人銀花原型人物——王碎奶
第四集中,銀花初次嘗試在河邊的市場上擺攤賣紐扣。看到這一幕,不少溫州觀眾馬上聯想到了永嘉橋頭紐扣市場的元老——王碎奶。劇組主創介紹,銀花這段經歷的原型就是王碎奶。“前年就和劇組的人有過接觸,我當年第一次叫賣紐扣也是在橋頭的河邊。”王碎奶笑說。
1947年,王碎奶出生在橋頭鎮黃堡村,16歲輟學嫁到橋頭村。1979年,葉克春(注:改革開放后最早洗腳上岸經商的溫州農民代表之一)已經在橋頭鎮的一座大橋上擺攤賣紐扣,她開始跟著進貨、擺攤。“我第一次擺攤也是在鎮里的橋上,不過當時橋上只有兩個攤子。”回想自己最初的創業經歷,王碎奶說,叫賣喊出第一聲很不容易,她當初也跟銀花一樣,覺得很不好意思。
前年,王碎奶與該劇的主創人員有過接觸,詳細地講述了自己的創業經歷,帶他們參觀自己當年擺攤的地方。王碎奶說,她在橋頭的大橋上開始了自己的事業,后來橋頭人“親戚帶親戚、朋友帶朋友”,賣紐扣的攤位很快發展到200多家。1983年,縣政府在橋頭的大街上正式設立橋頭紐扣市場,當年年底攤位達到500個,每天客流量數千人,一條600米長、8米寬的街道和兩座橋上天天擠滿了上門選購的顧客和載貨的車。此后,由于市場發展太快,市場上的298名個體攤販籌資近6萬元,在原橋頭中心小學操場上建成瓦棚市場。沒過多久,學校遷址,教學樓也成了新市場。
王碎奶說,前兩年劇組來橋頭取景,拍攝了橋頭老紐扣市場和現在的紐扣市場場景。聽說電視劇開始播銀花做紐扣生意的情節了,晚上一定要去看看,找找自己年輕時創業的影子。
王碎奶就是銀花的原型人物
溫州一家人中一些原型人物的真實故事
王群力說,2009年《溫州一家人》創作團隊結束溫州采訪以后,第一次到法國和意大利拍攝。在意大利的普拉多,他們走訪了很多溫商企業,采訪了很多背井離鄉到歐洲打工的溫州人。
劇中有一段周萬順到陜北開采油田的故事,它來自一名溫州女商人的真實經歷。“王榮森,相信很多溫州人都知道她,曾經耗資近千萬在陜北尋找石油,最后落得血本無歸。”王曉峰說,當初紀錄片《溫州人》攝制組曾拍攝過王榮森的故事,這段素材讓劇組很感興趣,“盡管是一段失敗的經歷,但它可以讓世人了解一名溫州人在人生的挫折與沉浮面前的不屈與擔當。”
類似的情節還有許多,比如周萬順賒賬擺攤賣皮鞋——溫州許多鞋企老板當年也走過相似的路,麥狗在眼鏡銷售領域取得成功——取材于甌海、瑞安等地一些眼鏡生產商的故事,溫州皮鞋經歷的杭州武林廣場“兩把火”、“溫州八大王”事件也被融入劇中……王曉峰提到,劇中有一個情節,銀花第一次出國看女兒,從事紐扣生意的她,在街頭看到外國女人衣服上的紐扣十分漂亮,拿起簡易的相機就拍。結果,外國人認為她這是在騷擾,一個報警電話把銀花送進了當地警察局。類似的故事,不少初次踏出國門的溫商都曾遭遇。“劇中,阿雨的丈夫為了一個合法的居留權去戰場賣命,這也來自一些溫州人真實的經歷。”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wenzhou/73829.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溫視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