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7-11 11:22?出處 綜合
瑞典的垃圾不夠用:隨著上海強制垃圾分類實施,垃圾分類受到關注。我們中國還人被垃圾分類的復雜性搞得措手不及時,瑞典的垃圾分類做得太好,垃圾回收率99%,本國垃圾不夠用。
曾幾何時,瑞典也是垃圾遍地、污水橫流。后來,政府下定決心治理環境,垃圾分類成為首要議題。
一開始,大家也不習慣,各種亂扔。瑞典政府曾試過在垃圾收集點設立監督員,實地引導、逐個檢查,對頂風作案者予以處罰。
可瑞典人覺得這一舉措粗暴過激,不愿自己生活的殘余物被當眾圍觀窺視,大力反對之下,政府只能作罷。
左右為難的瑞典政府后來意識到,教育還是要從娃娃抓起,于是將垃圾分類納入國民教育大綱,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要學習相關知識,參觀垃圾回收的過程,再回家向成人普及理念,互相監督,在共同實踐中逐漸形成民族傳統,內化成行為準則。
經過了一代人的努力,如今那些讓我們眼光繚亂的分類規則,早已是瑞典人細碎的生活日常——
玻璃瓶要分有色和無色的,紙類要分報紙和硬紙盒;瓶子要洗干凈,蓋子和瓶身要分開;壞了的臺燈,也要分成燈泡、金屬和塑料……
瑞典的垃圾不夠用:↑為了引導居民分類投放,政府將垃圾桶口設計成不同形狀
如果有人犯懶,不愿意做精細分類,也不是不行。
瑞典居民每年都要交垃圾處理費。費用以重量計,垃圾越少,費用越低;垃圾分類得越徹底,收費越便宜。
混投的話,價格則要翻倍。
對于很多人來說,與其望著賬單上高啟的數字發愁,或被愛管閑事的鄰居指指點點,不如老老實實做好分類。
再說,垃圾分類也不是完全的義務勞動,也有些許經濟回報。
對于廣泛使用的飲料瓶、礦泉水瓶,瑞典推行押金制度。
消費者購買一瓶礦泉水,所支付的費用里,包含了瓶子的押金費。無論是易拉罐、塑料瓶還是啤酒瓶,只要把它們放到專門的回收機器那,就能拿回之前支付的押金。
↑瓶身上有識別碼,機器讀碼后,
便會顯示相應的金額,打印出來的收據,
可以直接拿到超市買東西
動圖來源:youtube
在這一運作下,瑞典瓶瓶罐罐的回收率達到93%,遠甩美國、英國幾條街。
↑進入回收機后被壓癟的瓶子
動圖來源:youtube
相信有人會好奇,瑞典人民如何處理剩菜剩飯。
從目前上海實踐來看,扔廚余垃圾簡直是一場煎熬的試煉。要把里面充分“發酵”的殘羹冷炙,從塑料袋里倒出,一股濃烈的酸臭味撲鼻而來,還要與桶內五顏六色的剩飯餿水、嗡嗡擾擾的蒼蠅蚊蟲親密對視,畫面之震撼,讓人胃液翻騰。
那么,優雅的瑞典人,是如何完成這一高難度的身心考驗的呢?
瑞典很多超市旁邊會提供免費的廚余垃圾紙袋。這些紙袋簡約美觀,粘有密閉封條,可以和食物一起降解。
動圖來源:youtube
除了紙袋外,廚余垃圾桶旁邊,也有可降解的塑料袋。為了避免氣味散出,居民還被要求將袋口封得嚴嚴實實。
就這樣,一袋袋干凈的垃圾,在垃圾桶里井然有序地擺放,完全不給蚊蟲亂舞的機會,人們可以輕松躲過一輪輪氣味的襲擊。
當然,相較中國,北歐的食物結構相對簡單,沒有那么多的湯湯水水,不用擔心殘汁外漏的尷尬。但就算有,瑞典人也不用擔心。在很多小區,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將廚余垃圾送到專門的處理站,轉化成有用的能源。
這是怎么做到的呢?
堪比地鐵的地下運行
過去常說,一個城市有下水道,是進步文明的象征。但瑞典人說,你們落伍了,我們不僅有污水管道,還有垃圾地下通道。
很多小區旁邊設有垃圾中央收集站,從中延伸出來的各個管道,穿墻而過、進入地里,連接著社區不同種類的垃圾桶。
↑地下管道連接垃圾桶
截圖來源:youtube
這些看似郵桶的裝置,便是垃圾的入口。居民刷卡支付后,便能打開箱門,將垃圾放入其中。桶內設有自動感應裝置。一旦裝滿,閥門自動開啟,垃圾們應聲而下,在強勁風力的推動下,順著管道,以每小時70公里的速度,奔向中央收集站的大箱子里。
截圖來源:youtube
為了避免不同種類的垃圾撞車,電腦一次只讓一種垃圾通過。每兩周,卡車會過來把集裝箱運走,送往相應的處理中心。
截圖來源:youtube
在一些新小區,這些管道直接連接各家各戶的廚房。家庭廚房里安裝一個食物粉碎機,吃剩的食物被粉碎后,進入管道,展開地下之旅。
這樣操作干凈、衛生,還節約了大量的人力、運輸成本,解決了定時定點投放的難題,也避免了垃圾箱滿后的滿地狼藉和惡臭縈繞。
當然這樣做,需要巨大的投入,還關系到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和城市整體的規劃布局,造價高昂,建造過程繁瑣艱巨。
但瑞典人卻樂此不疲,為了城市的干凈整潔,為了提高垃圾回收的效率,他們覺得這是必須的犧牲。垃圾處理,已經成為了他們基礎設施的一部分。
垃圾是門好生意
當然,高額投入的背后,也有龐大經濟利益的驅動。
瑞典全國每年垃圾產量為四百萬噸,而僅有1%垃圾填埋處理,也就是說,99%的垃圾都得到了回收利用。
而在七十年代,回收比例不到40%。
如何做到的?
除了規定居民有義務進行垃圾分類,生產者有義務回收自己的產品外,瑞典政府竭力創造了一個友善于環??萍嫉沫h境,透過資金補助或優惠政策的方式,鼓勵企業投入綠色科技,不斷開發循環利用技術。
如今,瑞典回收后的礦泉水瓶,可以實現一比一還原。即壓縮分解后的原料,可以用來制作一個新瓶子,不浪費一點材料。
↑塑料瓶回收處理。截圖來源:youtube
廚余垃圾,轉化成沼氣,為汽車和公交車提供能源,剩余的渣滓用來做堆肥。
而垃圾回收最大的去向,在于焚燒發電。
作為一個北歐國家,瑞典一年中有8個月需要供暖。焚燒垃圾產生的能量加熱水爐中的水,可以給全國20%的家庭供暖。加熱水產生的蒸汽,又通過發電機組給家庭供電,為5%的家庭提供廉價電力。
這些垃圾焚燒廠,外觀美麗,干凈整潔,沒有難聞的氣味,在設備的層層凈化過濾下,連最討人厭的二惡英,排放都近乎為零。所以不用擔心“鄰避效應”,有的工廠離居民區只有一步之遙。
↑瑞典部分焚化爐的設計堪稱藝術。圖片來源:avfallsverige.se
現在,瑞典幾乎人人都知道,4噸垃圾等于1噸燃油能源。在機器自動化的高效運轉下,一家12人的工廠,每年的盈利額高達550萬歐元。
↑收集回來的垃圾需要分類焚燒
不同顏色塑料袋代表不同種類的垃圾
機器會自動分類到相應之處
不需要人力分揀。圖片來源:youtube
他們唯一的苦惱是:垃圾不夠用。
雖然全國50%的垃圾都用來焚燒,但也僅僅占焚燒廠實際處理能力的兩成。大量的產能被閑置,瑞典人想法設法地從國外進口垃圾。
一開始,他們瞄準鄰國挪威。但后來挪威自己投資建廠,利用垃圾來發電發熱。
這可動了瑞典的奶酪,兩國展開了激烈的“垃圾爭奪戰”。先行一步的瑞典更勝一籌。
曾有挪威官員層指責瑞典將焚燒費用一再壓低,擠壓挪威的業務;但又架不住瑞典收費便宜,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本國的垃圾被運去鄰國,自己反而向英國進口垃圾來燒。
估計以后雙方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數據顯示,北歐人一年生產的垃圾是1.5億噸,而北歐能源公司對垃圾的需求達7億噸。缺口如此之大,北歐人很是發愁。沒有垃圾,就意味著沒有燃料,城市供暖供電都會受影響。
反觀中國,每年產生近10億噸垃圾,大部分被掩埋掉,埋到無處可埋。若放在北歐,該是一塊多么大的肥肉?。?/p>
除了挪威,瑞典每年還要從意大利、英國、荷蘭進口百萬噸垃圾,填補缺口之余,也能向這些國家收取可觀的垃圾處理費。怎么看都是一本萬利的買賣。
英國等國怎么就愿意充當冤大頭呢?辛苦分類打包的垃圾,成為他國工廠的原料,自己還要倒貼錢?
↑英國被送往瑞典焚燒的垃圾。圖片來源:BBC紀錄片《垃圾工》
英國企業也很無奈。近年來,英國政府一直提高垃圾掩埋稅,填埋費用每噸100歐元,送往瑞典,處理費每噸40元,加上運費,也要低于本國的填埋費。誰叫自己技不如人呢?
瑞典人把垃圾生意做到出神入化,但他們并不滿足,立下flag:垃圾回收利用率要達到100%。未來還要徹底放棄石化能源。
可瑞典人民卻擔心本國垃圾分類回收做得太好了,會助長對塑料肆無忌憚地使用,國內現在反而風行“極簡生活”,盡量減少生活垃圾,控制垃圾袋的使用,有人恐怖到一年只扔三次垃圾……
這樣一來,瑞典就更要依賴垃圾進口了。
眼下,每個中國人都可能要面臨垃圾分類的艱難。如果能在生活中實實在在感受垃圾分類的好處,能夠構筑出像瑞典這樣美好的圖景,我想哪怕要經歷漫長的憋屈、不自在和陣痛,也是值得的。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world/72808.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