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7-04 00:23?出處 民間永嘉
永嘉的婚嫁風俗現在好多年輕人都沒有見過,今天就和大家分享《民間永嘉》一書中,關于永嘉古老的婚嫁風俗,隨著年代的不同,永嘉楠溪江沿岸的婚嫁風俗也有每個歷史階段的特色。
在封建時代,男女有別,到成親時雙方還不認識相貌,婚姻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過去都是三姑六婆中媒婆做媒,媒婆專門有一套為紅花男與媛主兒做媒的本領,連走路或睡覺都在摸索著東村有幾個后生兒,西村有幾個媛主兒未婚未嫁的情況,然后便替人作起媒了。經媒婆的花言巧語,如果門當.男女物色同意之后,就擇日送扎實了(訂婚)。男方準備六盒:即一對雞、一刀雙連豬肉、長壽面、一對黃魚、圓眼糖果,松糕財禮銀等到女方定親了。接下就準備迎娶結婚了。
在20世紀50年代前,新孺嬣(注1)都是坐轎。轎子是方型,外面鑫卷帷子,兩邊各有一根桿子,供二人抬,叫轎杠,婚嫁這一天,新孺嬣頭拔珠冠,身穿裙袍。而新郎官頭戴狀元元盔,身穿官衣,像戲臺演戲一樣。然而,新孺嬣轎后邊還跟著陪嫁的幾杠器具,如圓木家具、八仙桌、衣柜等稱三杠紅。轎的前邊有兩個童男背高燈,后有送婚嫁吹打班,相當熱鬧。到夫家還要拜堂入洞房等禮節很多很多。還有一種叫坐兜,兜的形伏像靠椅,一般供男女再婚使用;或者過去請有名人士講案,寫對聯、寫買賣契的先生坐抬工具。
到60--80年代的婚嫁又有所改變了,新孺嬣不坐轎了。到婚嫁這天,新孺嬣請來自己要好女伴(陪娘),不是6個人就是8個人,都要成雙對陪伴著新娘從娘家步行到夫家。這天中午,女方喜事酒席完畢,掌轎的行當開始作業了,雖然沒有抬轎掌轎,那個時期還有著老格規的說法叫大人,實際就是這天抬親的當家人。當家的把各個司行的利市包進行相封發費料理好后,就催搬嫁妝的人員開始用竹扛絞重柜、圓木傢生、八仙桌、面孟架等。有的人家有兩席重柜,成兩扛家生,重柜背放著好幾床漂亮的被褥,八仙盛上擺著梳妝臺及其錫器皿(錫影臺、酒鑄、茶壺等類)。不論哪一扛上的實物都用紅絲帶捆扎好,寓意紅勢吉利。搬嫁妝人起步時,新孺嬣哭向父母長輩相喚,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一路上,抬嫁妝的跑得很快,而新孺嬣卻走得很慢,這叫“新孺嬣行親恁”。搬嫁妝跑了一段路程就歇下來休息,等待新瓏濘和伴娘到來還要討伴手(鉆果、香煙類)吃。新孺嬣從娘家出到夫家進都要走村落的中心大路而行。進村時,村內的男女老少用竹竿或麻繩攔住,目的是要新孺嬣分“伴手”,有的湊鬧看看新孺嬣的面貌。因為陪伴姑娘多,看不出那位是新孺嬣,指手劃腳地猜念著。新孺嬣進洞房時,一定先耍經過龍門直出,即七條椽(chuán)下,中間門頭后,再到軒間或宕頭的洞房間里。新郎新娘開始吃湯圓(結緣)。晚上,行堂(注2)們加菜的加菜的加菜,加酒的加酒,親房親戚朋友在煤氣燈下猜拳喝灑,熱鬧非凡。夜里鬧洞房起碼到半夜過。到第二天中餐吃會親酒,招待新娘的長及兄弟內侄等客人,很是周到。
80~90年代永嘉的婚俗又不是一樣了,嫁妝都行二斗柜、樟樹箱、皮箱、自行車、紅紉機,八仙桌上擺的除錫器外,還有電視機、錄音機等。鬧洞房也稀見了。
90年代至今,永嘉的婚俗變化可以說是翻天覆地,連路上抬的嫁妝也沒有了,新娘坐的都是高級轎車,嫁妝類的物事,早就在洞房間擺好了,好多新娘子都已十月懷拍,喜酒完畢后,就要生寶寶了。所以,永嘉民間婚嫁風俗有著階段性發展而變化。
注1 新孺嬣:新娘子。
注2 行堂:是指酒宴上幫忙加酒、加菜的人,通常酒席前后,搬桌子和凳子的都是他們的活,他們是東家的親房或者好友,就是東家辦喜事過來幫忙的。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yongjia/44279.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陳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