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7-06 00:57?出處 溫州視線
永嘉縣當甌越之沖,位于浙江省東南部甌江下游北岸,瀕臨浩浩東海。介于東經120'19'34"--120" 59' 19"、北煒 27'58'40"-28'36'54”之間。永嘉東靠樂清、南臨溢州城區、西接青田、北連仙居、西北與縉云交界、東北與黃巖接壤,與溫州一衣帶水、隔江相望,是一個平原與山區兼備、發達與落后并存的縣份。全縣土地總面積2698.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2308.5平方公里,占85.56%;水域面積112.7平方公里,占4.18%;平原面積277平方公里,占10.26%,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大縣。縣域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地勢由西北逐級向東南傾斜,形似倒梯形,恰是“中國的縮影”,東西寬64公里,南北長71公里。西北部為中山丘酸、海拔多在700米以上,西北邊睡的大青崗,海拔1271米,為全縣最高峰。南部為低山丘陵,海拔大都在500米以下、有星星點點的河谷平原及河漫灘;南境甌江沿岸的沖積平原,海拔僅為4-6米。全縣耕地面積34.7萬畝,其中水田25.79萬畝,早地7.89萬畝,人均耕地0.43畝;林地總面積280萬畝,人均林地3.33畝。
永嘉溪流縱橫,群山綿亙,丘巒起伏,平原點點。悠悠三百里楠溪江秀水從括蒼山系與雁蕩山系的夾縫間流經全
縣三分之二的土地,帶給永嘉豐富的水力、旅游資源。
永嘉地處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多年平均氣溫18.10℃,降雨量1856毫米,無霜期長
達300天。
永嘉林木以松木、杉木等針葉林為主,主要分布在縣境西部與北部山區。四海山與正江山林場內還長有臺灣水青 崗、華西楓楊、銀杏、華東野胡桃等珍稀樹種。永嘉藥材植物眾多,有天門冬、金銀花、三葉青、八角蓮、百合等。烏柏、油桐、板栗、油茶、紅柿、楊梅、柑桔、批把等經濟林遍布。
永嘉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的礦石有20余種,其中探明儲量的有高嶺土、葉蠟石、銅、鉛、鋅、金、銀、錳和花崗巖等9種,礦產地達2000多處,礦山350多座,可以說是“礦藏遍地,黃金滿山”。
永嘉縣轄42個鄉鎮,其中有14個建制鎮,28個直屬鄉,31個居委會,902個行政村。1997年末總人口為85.5 萬??h城在上塘鎮。
永嘉歷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甌越先民就已在此隅繁衍生息,并創造了古老的甌越文化。東漢 永和三年(公元138年),始設永寧縣,縣治在賢宰鄉(即今甌北鎮一帶)。東晉明帝太寧元年(公元323年)設永嘉郡,永者,水長也。典出《詩經》:“江之永矣”。嘉者,美善也。
《尚書》云:嘉乃丕績”(丕績.大功)。含“永嘉’而言、則是“水長而美”,‘東晉江山稱永嘉’,美名始播。當時晉明帝委派大學者郭璞為永嘉第一任太守。據《晉書》記載,郭璞對天文、地理、占卜、歷算無所不通。他到任不久,便著手建城,跨山筑城,引溪人城,鑿潭疏水遍通街衢坊巷。至此,永嘉城內七山三潭,山清水秀,甌江如帶,美不勝收。難怪南朝劉宋詩人謝靈運等樂意來永嘉繼任太守。
永嘉作為縣名始于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時轄安固、橫陽、樂成等地。隋場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元)恢 復永嘉郡(今溫州市)。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22年)廢永嘉郡置東嘉州,隸括州總管府,分出楠溪、西溪兩鄉設永寧 縣。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東嘉州,永寧縣并入永嘉。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從括州分出永熹、安 固兩縣置溫州,溫州建“州”從此開始,州治設在今鹿城。據《浙江通志》引《圖經》記載,由于“民多火耕,雖隆冬恒燠。”故名溫州。但溫州人都以為家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氣候溫和而取名溫州,這更符合于實際情況。唐武后載初元年(公元689年),分永嘉置樂成縣。此后,永嘉歷五代、宋、元、明、清,轄區基本保持不變。1949年5月,永嘉全境解放,甌江以南置溫州市,北設雙溪縣,縣治在今永嘉巖頭鎮。同年9月21日,雙溪縣易名永嘉,縣城遷今楓林鎮。1950年6月,縣治遷歐北鎮龍橋,12月遷溫州市區九山。1950年5月,原屬溫州市的梧田、永強、三溪、滕橋四區劃歸永嘉縣。1958年這四區重又劃歸溫州市,永嘉城遷至上塘,至今不變。
綿長的歷史,孕育出燦爛的永嘉地方文化,同時也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勤勞聰慧、善于開拓的永嘉人。從唐朝至清 朝,永嘉共出過700余名進士,而單在南宋理宗年間,楠溪芙蓉村就有18人同朝為官,史稱“十八京旦”。“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輩讀書多”。兩宋以來,永嘉文風鼎盛,簪纓迭出, 倡導務實理財治國的永嘉學派,幾乎同中原理學并駕齊驅,頗有建樹,影響深遠。北宋仁宗皇佑年間(公元1049一1053年),永嘉有“皇佑三先生”,即王開祖、林石、丁昌期三人,其中以以王開祖為代表。王開祖字景山,皇佑進士,人稱濡志先生,著有《濡志篇》,倡導理學,被后世推崇為永嘉學派的開山鼻祖。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一一1085年),永嘉又有“元豐九先生”,他們是周行已、許景衡、池躬行、劉安節、劉安上、戴進、趙霄、張輝、蔣中元九人,他們皆曾在太學入學,鉆研學術,探究哲理,成為永嘉學派的初期代表。南宋時,我國政治文化中心由中原移至江南,永嘉學派達到頂峰。按學術思想差異,當時可分為三派:一是以鄭伯熊為代表的景望學派,繼承和發揚關學的開明政治和“學以致用”的精神;二是以薛季宣為代表的艮齋學派,注重實用事功,反對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唯心論;三是以陳傅良為代表的止齋學派,發揮薛季宣的事功學說,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其中集永嘉學術之大成的止齋學派重要學者葉適,博采眾長,形成一個具有堅定政治綱領的唯物主義思想體系,在南宋學術思想界,與朱熹的理學、陸九淵的心學鼎足而立。與此同時,永嘉詩風甚盛,詩家輩出,出現了南宋詩壇上獨樹一幟的詩歌流派—“永嘉四靈”,四靈是指徐照(字靈暉)、徐璣(號靈淵)、翁卷(字靈舒)、趙師秀(字靈秀),他們旨趣相投,創作主張一致,詩風相仿,以晚唐近體詩為本,反對道學詩論,抵制詩風生硬晦澀的“江西詩派”,刻意苦吟,注重鍛句煉字,反對用典,主張白描,詩風淺近平易,清淡簡 約,“貴精不戀多,得意不戀事”。此外,永嘉還有抗金名將王允初、抗元志士陳虞之、龍圖閣大學士戴溪、宮廷畫師謝廷循、監察御史徐定超,都給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永嘉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策源地,中共早期創始人之一謝文錦、李得釗和紅十三軍軍長 胡公冕、政委金貫真等在這里點燃了熊熊的革命之火;和平建設年代,永嘉開全國包產到戶之先河,比全國農村普遍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早了整整二十多年;改革開放以來,敢冒天下先的永嘉人,又在橋頭這個窮山溝,率先應用市場經濟機制,創建了名聞遐邇的東方鈕扣之都,黨和國家領導人喬石、田紀云、陳慕華、費孝通等都先后涉足橋頭,對永嘉的山鄉巨變給予了充分的肯定。1996年3月24日,永嘉在浙江省八個貧困縣中率先脫貧摘帽,并實現了從貧困縣向財政億元縣的跨越。
永嘉交通便利,四通八達,104和330國道線、41省道永縉公路穿越境內,金溫鐵路、雨臺溫高速公路擦境而過;水運可通福州、上海、寧波、大連等沿海諸港口,甌北碼頭系省一等級碼頭,渡輪5分鐘可達溫州市區;沿江集鎮鄰近溫州機場。隨著楠溪江旅游業的逐步發展,永嘉景區路道、郵電通訊、電力供水、賓館飯店等旅游服務基礎設施日臻完善。
春潮涌動,古老的永嘉大地正散發著盎然的生機與活力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yongjia/44309.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胡念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