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7-08 16:22?出處 永嘉溪山
忠烈萬古陳虞之
在芙蓉村西南角,有一座庭院式的陳虞之紀念館,是為紀念抗元名將陳虞之設立的。進門有一影壁,上書“陳虞之抗元事跡簡介”。繞過影壁,西面正中有陳虞之塑像,四壁環列著他從童年至犧牲各個時期的圖片說明及愛國詩篇,同時陳列的還有陳氏族眾抵御元軍時用的兵器、陳氏宗譜和“十八京旦”真容圖。此外宗族中保存著一顆當時從元將手里繳獲的“黃金印”,上面刻有蒙古八思巴文“總把之印”四字。
陳虞之(1225-1279)字云翁,號止所,芙蓉村人。他出身農民家庭,幼時家境貧寒,但從小就有凌云之志。每天習文練武,長年不輟,希望有朝一日能報效國家。有志者事竟成,他在四十歲那年,即宋度宗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登進士第,歷任揚州府學教授、淮東帥干、兩浙嘈干、刑工二部架閣文字、廣王府記室參軍、秘書省正字和國史院校勘,是陳氏宗譜中提及的“十八京旦”之一。
當時,南宋王朝已瀕臨滅亡。面對這種危險局勢,陳虞之極力主張抗敵救國,因此得罪了不少主和權臣,受到彈彈劾,又因多次上奏皇帝,請求出兵,遂為軟弱無能的宋度宗所嫌,最后被削職為民,回隱故鄉芙蓉。歸田后,他仍然時刻關心著宋室江山的興亡,密切注意著朝廷中的舉動。同時攜友出游,以解心愁,寫下了許多感人至深的詩篇,如《述懷》一詩“儒冠幾掃地,天意竟如何?朝士交游少,山林玩賞多。興來詩遣送,愁別酒消磨。伴我唯鷗鷺,應無俗駕過。”抒發了他報國無門的憤懣心情。
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二月,元軍攻陷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宋恭帝趙隰(沒有阝,讀音xiǎn)被俘。太子趙罡逃到溫州,駐扎在江心嶼,欽命陳虞之領義兵速來救駕。陳虞之受命于危難之間,當即在族中招募千名義兵,趕往溫州。在出兵時,他寫了《別友》詩:“雨落江湖秋思清,西風吹袂問歸程。義深話別情難舍,人遠相思夢已成。泛泛一舟明月夜,飄飄千里此身輕。孤山雪里梅花月,面約扶笻入帝京。”為了讓太子安然離開溫州到福建去,他引兵退往楠溪,故意誘敵深人。隨后在上塘附近綠嶂洋,和元將乞答刺正式對壘,鏖戰甚烈。由于寡不敵眾,他們且戰且退,一直退到家鄉芙蓉村后的芙蓉崖,以此為據點,堅持抗戰了三年之久。
時值暮秋,陳虞之登上南崖峰巔,面對山下虎視耽耽元軍,他臨風掀髯,賦詩一首:“柳濕征衫曉出關,荒城白霜花寒。西風漠漠龍沙路,登上青山帶笑看。”芙蓉崖頂上平坦寬闊,四周峭壁千初是一個適于屯據守的好地方。但后來山崖背面唯一的糧道被元軍截斷致使崖上族眾絕了糧草。元軍探得這一消息,立即派大攻上山來。此時陳虞之急中生智,想出了一絕妙的退敵辦法。他一面派人狙擊,一面叫人把紙剪成面條形狀,用竹竿挑著,晾在崖邊。元軍見崖尖掛著許多白面,一時不知虛實,遲疑著不敢進攻,崖上險情暫時得到緩解。
由于沒有糧草接濟,崖上族眾無法繼續維持戰斗。而且此時陳虞之又得到張世杰兵敗廣東崖山、右承相陸秀夫背負小皇帝趙昺投海而死的消息,覺得復興宋朝王室的希望已完全破滅,禁不住仰天長嘆,哀聲慟哭。他四望楠溪的山山水水,又俯看山下蠢蠢欲動的元軍,決意以死報國,不做元軍的俘虜。他和眾親兵放盡山上最后一塊擂石,同元軍做最后一次廝殺后,便同夫人穿上朝服,整好衣冠,將坐騎用紅布蒙住眼睛,策馬加鞭,從千初之高的南崖上義無反顧地跳了下去。族眾七百八十余人,也緊隨其后,全部跳崖犧牲。元軍在破崖后為了報復,將整個芙蓉村寨燒為廢墟。
陳虞之紀念館初建于元順帝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明清以下陸續有所修繕,最近一次修復是在1992年。紀念館前花木扶疏,竹葉婆娑,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現為永嘉縣愛國教育基地。“河山如許,悲觀最傷心,半壁難支,內地變胡塵,只剩芙蓉困鐵血;冠帶凜然,生氣放大膽,戈光祖國,獨臣杭元軍,先為武漢鼓風潮。”追思英烈,憑吊忠魂,每當清明時節,芙蓉村民便扶老攜幼到芙蓉南崖腳下巖下寺的洞橋邊陳虞之墳頭祭奠,向這位為國捐軀的抗元志士致以無盡的哀思。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yongjia/44345.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溫州視線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