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7-13 19:00?出處 溫州視線綜合
釀酒永嘉人說做酒,永嘉黃酒的傳統釀造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永嘉黃酒釀造和其他地方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漲潮和平潮入缸在內陸地區是沒有這種說法的。
永嘉老酒汗在溫州地區非常有名,永嘉傳統工藝精制加工的老酒汗那是酒中極品,茅臺、五糧液雖然排頭很響,和正宗的永嘉老酒汗相比,只能算劣質酒了。這里說的永嘉老酒汗不是永嘉酒廠造的永嘉老酒汗,任何東西,批量化生產、機械化生產了就不是傳統的味了。
燒酒和老酒汗又不是一個味,在永嘉民間,這兩種酒雖然加工的工具流程是一樣的,原材料的不同,燒出來的酒口感完全不一樣。改天有時間把加工正宗永嘉老酒汗的過程錄制一個視頻,領略真正的永嘉民間技藝。
下面的做酒方法是《民間永嘉》一書作者的寫法,陳久道先生很喜歡喝酒,而且他自己也會釀酒,他還常和我說釀酒的方法,
做酒是一種釀造工藝,幾乎家家都會,黃酒釀成后裝在甕里,存放數年就成陳年老酒,醇軟香和,有人家酒、人家燒之稱。
做酒藝術也可說簡單,也說相當復雜精深。
做酒人家先用大米泡浸后放飯蒸里炊熟,叫炊飯;然后將炊飯放在陰涼的地方薄薄地攤開,要保持一定的溫度,蓋上一些黃金柴葉枝或松針枝,讓其長出黃色的衣(絨衣),這叫做“酶黃衣”釀酒曲。做酒還要選擇良好時節,冬至前做的酒通常都不好喝,最佳是每年的冬至后,人們的晚稻也收割歸倉了,最好是用晚糯米或用有芒的晚谷做酒。將糯米放飯蒸里炊熟后倒出來,和(黃衣)酒曲相拌均勻一起倒入酒缸。永嘉民間釀造黃酒的比例有一句定律:斗米斗水,米曲掛缸外,意思就是米和水的比例是一比一的,米曲另外算,通常米曲的比例要寬松一些,米曲的多少關系到釀制發酵時間長短,但是基本上還是有一個固定的比例,超過或者少于都不好。
也有人是按照這樣的比例,如一斗黃衣二斗米,一斗米一斗水,叫斗對斗。倒在釀酒的大連缸里,讓其自然發酵釀造了。可是水質很講究,用水井里的地下水做酒或用山里的泉水做酒。楠溪人們做酒還要講究時間,一定選擇潮水平的時候入缸。說也奇怪,如是漲潮時做酒,酒就在酒缸里發酵時會溢涌出來;如是落潮時做酒,這缸酒一時發酵不起來;這兩者對酒的質地都沒好處,不是酸就是淡,沒有酒味。此外,人們用酒抽把黃酒抽起舀在盛酒的酒甕或酒缸里,然后將酒糟再燒成白酒,有的把酒糟用鹽腌起來當菜肴。農村這些釀造法是一舉三得,既有黃酒,又有燒酒和菜肴。
說到這里順便說一下老酒汗,老酒汗就是用黃酒燒的,有人用黃酒和酒糟一起燒酒汗,有人就用黃酒燒酒汗,燒出來的的酒汗也不是一個檔次,還有人是用酒糟里再放進去五谷糧食,發酵一定的時間,再燒酒,這樣燒出來的就是普通的燒酒,北京的二鍋頭大概就是這樣的加工的,20多年前,在北京朝陽區百子灣到八王墳一帶都可以聞到酒香。
20世紀50年代,永嘉在石界下創辦酸造廠,通過民間酸造法并逐漸改進現代科學釀酒。永嘉黃酒、甲燒、優高,特別是永嘉老酒汗算是他們酒廠的品牌吧。目前楠溪江啤酒精選高級大麥等雜糧,釀出高檔酒類暢銷國內。永嘉啤酒廠也是吸取總結民間釀酒技法,改進方法批量化生產,但是那是酒廠,不能代表永嘉民間釀酒的技藝,永嘉黃酒的家庭釀制方法,是無法替代的傳統文化,溫州城里人都知道,永嘉黃酒比紹興女兒紅更受歡迎。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yongjia/44435.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作者: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