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7-28 15:50?出處 溫州視線
望兄亭
送弟閣也叫接季閣
永嘉楠溪江不僅山清水秀,人杰地靈,楠溪江沿岸的民風(fēng)淳樸,鄰里家庭和睦相處優(yōu)良傳統(tǒng)世代流傳,在楠溪江古村落蒼坡流傳著一個兄弟互敬互愛的故事,有望兄亭和送弟閣見證。
古人云:“孝悌為先務(wù)”。這孝,指的是兒女要孝順父母、長輩;這悌,則是尊敬兄長的意思;古人又云:“長兄如父”。當(dāng)然,尊敬兄長是應(yīng)該的,但兄弟之間還要互敬互愛,互相關(guān)心,互相幫助,因此俗話說:“兄弟如手足”。在永嘉巖頭鎮(zhèn)的蒼坡古村流傳一個兄弟感情甚篤的美麗動人的傳說,還留下了名勝古跡:望兄亭和送弟閣!
蒼坡古村為李姓人居住。在北宋年間,蒼坡村李姓的第七代世祖,生育有兩個兒子,長子叫李秋山,次子叫李嘉木。兄弟倆務(wù)農(nóng)為業(yè),勤勞耕種,節(jié)儉過日子,對父母盡孝盡順,兄弟之間感情深厚,互敬互愛,全村人稱贊不已。后來,李家兄弟各娶親成婚,個個分家,成家立業(yè)。分家之后,大哥李秋山移居到霞塢(今方巷)村;弟弟李嘉木仍住在蒼坡的老屋里。李氏兄弟雖然分居兩地,但仍是兄弟情深,心連一起,猶似池中蓮荷,藕斷而絲連,每當(dāng)農(nóng)忙春種秋收時節(jié),弟弟幫兄拔秧,兄助弟插田,……兄弟互相幫助,把個農(nóng)活干得干脆利落。兄弟倆若有一日不會面,總覺得神思恍惚,食而無味,睡而不穩(wěn)。因此,他們兄弟倆總是在白天田地上耕耘之后,晚上或到蒼坡老屋,或到方巷新居相聚一起,拉拉家常,談?wù)劺渑?,敘敘四季耕種收成之事,說說古今將相王侯軼趣,講講讀書寫字,四季無阻,風(fēng)雨無誤,天天如此,被村人視為耕讀兄弟,孝悌楷模。正是“荊樹有花兄弟樂,硯田無稅子孫耕”。
有一年深秋的一天,居住蒼坡老屋里弟弟李嘉木殺了一只七八斤重的大公雞,請父親和兄長李秋山到家吃晚餐,又暢飲幾盞楠溪黃酒。黃酒下肚,興致上來兄弟倆聊得更是投機:弟弟李嘉木說今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山栗豐收,摘得上千斤,裝了一蚱蜢舟,順楠溪流水而下,運至溫州東門浦出賣,有北方客商在溫,覺得這江南栗子大如拳,是中國名果,都給賣去了,賣得好價錢。售了山貨又買些南貨魚鲞、永嘉蜜橘、黃菱帶上蒼坡。李氏兄弟倆邊聊天,邊吃蜜橘、黃菱,更是說來話長,談得情投意合,一直談到深夜三更,曉月斜掛,仍是依依不舍。此時,雞舍里金雞騷動,頭啼報曉,天快要光了,哥哥起身要回家。蒼坡到方巷雖相隔只一里多路,但當(dāng)時野徑荒草,冷僻蕭條,時有怪鳥凄鳴.野狼出沒.嘉木不放心兄長一個人獨走夜路險象環(huán)生,就送哥哥李秋山到方巷,送兄到家,嘉木即要問蒼坡,兄長秋山更惜不得嘉木弟弟單獨回家,恐夜深人靜,野獸橫行,遇到不測,又送回他到蒼坡。這樣送來送去,一直到殘月西沉,東方發(fā)白。
后來,李氏兄弟覺得每晚這樣送來送去,是件麻煩事情,耽誤光陰,遂想出一個良策,雙方商定:各自在村旁雙方相隔最近處建一亭一閣。弟弟李嘉木在蒼坡村口邊建一座望兄亭,哥哥李秋山在方巷橋邊造了一個送弟閣。每當(dāng)深夜敘舊惜別之后,平安到達(dá)自己村舍,則在亭閣高處舉燈旋晃三圈,以報平安; 對方見明燈三晃之后,亦舉燈三次,以報已經(jīng)知曉。然后,兄弟倆各自回屋安寢。望兄亭、送弟閣是青瓦木建構(gòu)亭閣,至今完好,望兄亭亭柱上寫有對聯(lián)云:“平川日麗嘉木秀,仁里風(fēng)高俊彥多。”這美麗動人故事世代留傳。
光陰如水,日月如梭。900多年時光過去了,這李氏兄弟情深意篤文明之風(fēng)的故事至今仍在流傳。到了20世紀(jì)90年代,有上海著名國畫家夏蕙瑛居深圳辦畫廊,到了楠溪蒼坡古村采風(fēng),她聽到這個故事,勾起了她的詩情,遂題詩云:“欲尋桃源路,攜秋楠溪行。村同古柏古,人比清水清。弟望送弟閣,兄送望兄亭。誰又點燈去,遠(yuǎn)山明月生。”這詩又請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吳邦國先生作了書法。以后蒼坡望兄亭畔又豎起了一個青石花崗巖書法詩碑,把這個李氏兄弟情深意長的美好故事定格在石碑上。
本文“”來源:http://www.hangqichache.cn/news/yongjia/44723.html,轉(zhuǎn)載必須保留網(wǎng)址。作者:章宏波搜集整理